数据源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1日讯(记者 肖娟)在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6万亿元大关的同时,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也正在经历变革。
近期,包括农行、建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密集调整代销产品风险评级,标志着银行代销业务从“一评定终身”的静态模式,向“动态化”风险管理加速转型。
基金规模连创新高
多家银行上调基金风险评级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已达36.25万亿元。
这是继4月末突破33万亿、6月末突破34万亿、7月末突破35万亿后,行业规模再次迈上新台阶。
在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风险管理的“缰绳”也在收紧。
中信银行公告。
近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宣布自10月15日起陆续对17只代销资产管理产品的风险评级进行调整,其中15只上调,2只下调,涉及汇添富基金、建信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安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
这并非该行首次调整代销基金风险评级——今年5月,该行曾一次性调整158款资管产品风险等级,且全部为上调风险评级。
记者梳理发现,风险评级的“动态化”已成为行业新风向。
近年来,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均根据市场变化,对其代销产品的风险评级进行了调整。
其中,农业银行的举措尤为引人注目,该行此前宣布将对所有代销公募基金产品持续开展风险等级动态评估。
农行表示,已与备案基金评价机构合作,采用“事前+事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按照“孰高”原则确定最终评级,凸显了其在风险管理上的审慎态度。
监管驱动变革
进一步做好适当性管理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轮银行系风险评级调整浪潮,与监管层持续强化“卖者尽责”要求密切相关。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商业银行作为代销机构的义务。《办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明确规定,在代销产品存续期内,商业银行应当持续关注产品风险收益特征、风险评级变动情况、信息披露等重要信息,督促合作机构履行主动管理责任。
此举对投资者有无影响?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风险评级“动态化”意味着需要更加关注自己持有的产品变化,如果收到银行关于产品风险等级上调的通知时,需要及时重新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与产品的新风险等级匹配,再进行投资。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肖 娟
编辑:郭雅倩
本文为财富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money.rednet.cn/content/646954/55/1534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