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渐行渐近 主要用于小额支付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琼萍 编辑:吴芳 2019-08-16 09:28:31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8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琼萍)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透露,央行数字货币(DC/EP)研究已经开展了5年多时间。另据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透露,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目前央行正在组织市场机构从事相应工作。这预示着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试点和推广的步伐将加快。数字货币渐行渐近,不少人疑惑:央行为什么要发行数字货币?怎么发行?怎么使用?会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梳理。

发行原因:追求方便安全成本低

在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方面,中国央行可谓是先行者。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开始,中国央行已经组建了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以论证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7年初,央行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2018年初,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取得了更大突破,中国研发的法定数字货币为 DC/EP。“DC”是英文“Digital Currency”英文的缩写,即数字货币;“EP”是“Electronic Payment”的简称,即电子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此前强调,研究数字货币,本质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

对于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穆长春介绍,要注重M0(纸钞和硬币)替代。他指出,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比较高。“我们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穆长春说。

运行机制: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央行数字货币是不是直接发到老百姓手里?

据了解,单层运营体系是指央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但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采取这种形式,而是使用双层运营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透露,数字货币的发行仍离不开“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模式,这样更容易在现有货币运行框架下让法定数字货币逐步取代纸币,而不颠覆现有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穆长春表示,双重投放体系更适合我国国情,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穆长春强调,在双层架构下还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原因在于: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避免运营机构货币超发。

使用场景:主要用于小额支付

数字货币是不是在哪里都能用?穆长春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有高扩展性、高并发的性能,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

“为了引导央行数字货币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穆长春强调。

因为数字货币的匿名性,万一被用来洗钱怎么办?穆长春解释,由于央行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应该遵守现行的现钞管理和反洗钱、反恐融资等规定。

预期影响: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关于发行数字货币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的话题也备受关注。

货币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货币超发。数字货币到底会不会带来货币超发?

穆长春认为,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双层运营体系也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央行只是将数字货币限定于M0的替代,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这样就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链接

金融科技回归金融本质

Libra等数字货币概念近期被许多人熟知,金融科技应用正在加速推动金融变革。业界认为,金融科技正在给金融业带来深刻变化,但金融的本质始终需要被尊重,金融风险始终需要被敬畏。

“数字经济巨头公司和庞大网络优势产生协同效应,可能会使现有的金融体系运行和监管面临新挑战。”中国银联董事长邵伏军日前在黑龙江伊春举办的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说。

数字加密货币只是金融科技应用的一种形式,在普惠金融、支付结算、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金融科技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改变着金融业固有运行方式。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任何金融业传统的宗旨和安全原则。金融科技不但要把网络数字平台的好处高效地用足、用好、用够,还要坚守现代金融形成的宗旨、原则和理念。 据新华社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琼萍

编辑:吴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