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送转二十年“套路”多多 证监会众股民“打脸”声声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王斌 编辑:吴芳 2017-03-28 09:08:20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讯(记者 王斌)A股市场中最受关注的炒作题材之一就是高送转,近两年上市公司愈加“慷慨”,甚至屡屡出现“10转30”的超高送转。对于这一“数字游戏”,证监会已经开始“打脸”,股民也有跟风。

  记者昨日梳理发现,除了少数股票外,今年A股高送转概念股整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除个别股偶有亮眼之处外,多数股民对高送转概念持续了20年的“情结”,已开始破解。

  A 病态“高送转”引发监管

  日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实施“刨根问底”问询,开展内幕交易核查联动,集中查办了一批借“高送转”之名从事内幕交易或信息披露违规案件。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送转股”属于公司自治范畴,但是部分“内部人”将“高送转”作为掩护其减持的工具,还伴生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2017年以来,市场对“高送转”反应更为理性,但仍有个别公司利用“高送转”制造炒作题材。

  随着市场中送转概念股“见光死”的出现,以及大量公司股东减持套现的不约而至,监管层今年明显加大了对“高送转”公司的监管力度,如针对山东华鹏、和邦生物、智光电气等推出“高送转+减持”组合拳或者业绩表现不佳的上市公司,交易所就下发了问询函或者关注函。下一步,证监会对利用“高送转”从事内幕交易、违规减持等违法违规活动的,将依法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B 高送转概念风行二十年渐显颓势

  据统计,共有93只高送转概念股在3月实现上涨。从往年的情况看,那些推出时间早,送转股比例较高的股票,一向是资金追捧的热门标的,而送转比例达到顶级的一部分股票又是热门中的热门。如2014年度送转行情中的朗玛信息、众信旅游、智慧松德、国祯环保、赫美集团;2015年送转行情的爱康科技、劲胜精密、中科创达、天齐锂业、辉丰股份等等。这些公司在披露其高送转预案后,股价一度大涨。

  历史资料显示,送、转股本曾在1996年度前后成为上市公司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当年,有34%的公司送股,含送股的公司则高达61.4%,而转增股本的公司也达到35.1%。其风行一时,与当时市场过度炒作等投机心理有关。

  然而,并不是每一只高送转股都是“甜点”,股价飙涨的背后也暗藏风险,“业绩陷阱”便是其一。此前,两市推出“10转30”预案的上市公司合计有10家。其中有4家上市公司股价不升反跌,其他多家涨幅并不大。

  C 市场呼吁“高送转”不能再玩套路

  截至3月26日,两市已有187家公司推出高送转方案。今年的“高送转行情”却没掀起大波澜。甚至有44家上市公司股价并未因公司送转方案而受益,反而下挫。其中,新易盛跌幅最高,达35.88%;其次是巨龙管业、中文在线、微光股份、东音股份、大晟文化累计跌幅在20%以上。

  “如果仅有‘高送转’而无业绩支撑,或者用公积金转股,后面再搭配减持计划的模式,是肯定不会受欢迎的。”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部分上市公司通过“高送转”实际上打了个融资新规的“擦边球”。再融资新规规定“非公开发行规模不超过总股本20%”,这就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被挡在定增门槛之外。而上市公司通过推出每10股转送30股的高送转方案,将公司总股本增加3倍,原本超标的新发股份,此时占总股本比例可能就会下降到20%以内,为日后的再融资提供了条件。对此,未来监管层继续加强高送转监管是大概率事件,这有助于提升市场对高送转题材的认知,高送转难再成为各种套路的“障眼法”。

  证监会提示

  证监会提醒投资者,“送转股”实质上是股东权益的内部调整,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送转后每股收益还因股本扩张而下降,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投资者要牢固树立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理念,对于“高送转”等题材,不要盲目跟风,防范投资风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