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报道:供给侧改革怎么改?看湖南银行业如何“加减乘除”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娟 通讯员 谭雯婷
供给侧改革,湖南该怎么改?精准扶贫,湖南银行业又能够做什么?这是监管层不断思考的问题。在“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扶持实体经济”系列座谈会上,湖南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南县域经济比重大、小微企业占比大、转型发展压力大,突出法人导向,加快构建“一县两行”,促使“当地的钱留在当地”“当地的资金用在当地”。
存贷款转化率低,县域经济发展受掣肘
“很多人喜欢吃菌子,我们家是种菌子的,长沙人在马王堆买的菌子说不定是我们那产的。”近日,记者在湖南省联社见到了宜章永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黄凤兰,她正在滔滔不绝地介绍她的菌子生意。
宜章县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多种食用菌生产,因此在当地颇有名气。2015年,黄凤兰想扩大规模,然而,资金紧张成为她面临的一大难题。“问了几家银行,没有抵押物都没弄成。”
村镇银行的发展让事件迎来了转机。宜章长行村镇银行给合作社发放了50万元的信用贷款,通过合作社,黄凤兰把食用菌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解决了当地240户村民的就业问题,带领一方农户实现共同致富。
类似宜章这样的县城,在湖南有很多。湖南是农业大省,县域占有全省国土的九成、人口的七成、GDP近六成,是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县域存款—贷款转化率低,资金外流多,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如何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课题。
构建“一县两行”,改善县域金融经济
“湖南的经济要发展,作为监管部门,我们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把当地的钱留在当地,湖南人民的钱怎样用于发展湖南经济?”近日,在湖南银监局举办的座谈会上,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谈到构建“一县两行”的初衷。
什么是“一县两行”?为什么要实施“一县两行”?“一县两行”,即每个县改制组建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设立一家村镇银行,从而加强与改进县域金融服务。
从实践看,“一县两行”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用巨大,而且越是欠发达县域作用越明显。2016年6月末,除长沙地区外的70家县域农商行余额存贷比为53.94%,高于农商行所处县(市)银行业余额存贷比10.67个百分点,有37家农商行在当地贷款份额超过40%。除长沙地区外的28家村镇银行余额存贷比为58.18%,高于村镇银行所处县(市)银行业余额存贷比15.53个百分点,有20家村行在当地贷款份额超过5%,最高达14%。
通过构建“一县两行”,提高县域贷款份额,湖南省“三农”、小微企业乃至整个县域金融服务将出现根本性改观。
加快农信社改革重组,实现村镇银行全覆盖
“一县两行”如何实现?“两手抓,一边加快农合机构改革重组,一边大力培育发展村镇银行。根据银监会要求,2011年起五年内全面完成农信社股改,2013年起三年内完成高风险机构处置。”座谈会上,湖南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将“十二五”期末基本完成股改作为湖南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任务;2014年初,湖南银监局会同省联社制订了2014-2015年农合机构股改规划,强力推进股改。
2014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湖南省政府将“2017年底前,实现全省县域87个县(市)村镇银行全覆盖”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政策部署的整改措施,同时出台《关于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如今,“一县两行”进展如何?2016年6月末,湖南省已开业农商行79家(考虑城区整合为86家),批准筹建9家(考虑城区整合为13家),已进入申筹或清产核资程序实质启动12家(考虑城区整合为18家),占改制前机构总数的96.69%,通过改制两年共减少高风险机构41家;全省村镇银行总数达33家(覆盖40个县市),下设58家支行,1家批准筹建,11家完成三方会谈,进入筹建程序,8家获银监会备案,已制定筹建方案。
来源:红网
作者:肖娟 通讯员 谭雯婷
编辑:吴芳
本文为财富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