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尽管银行理财市场并未给我们带来太多惊喜,但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却呈现出了不少新变化: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延长、预期收益率走低、银行热推净值型理财产品等。眼下正值年底,专家建议,投资者可趁机配置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锁定未来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收益。
投资期限延长
对于理财产品的监管正在不断收紧。9月,银监会、财政部以及央行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236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的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并严禁商业银行通过高息揽储吸存、通过理财产品倒存、通过同业业务倒存等手段对存款“冲时点”。
在此影响下,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并未如往常一样收益率冲高,目前市场上投资期限3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明显减少。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13年投资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理财产品占比长期维持在40%以下;而从今年年中开始,该类产品的占比始终保持在40%以上,且近期连续3个月呈现上升的态势,与年初相比涨幅甚至达10个百分点。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当表外理财难以充当回表冲存款的工具后,作为表内业务的保本型产品规模可能会有所扩张。对于银行来说,保本型产品的理财资金从发行开始日至到期清算日都被算作银行存款,因此银行扩大保本型产品规模,同时拉长该类产品的投资期限,可以起到稳定银行日均存款的作用,有效规避月末存款偏离度对银行的约束。
此外,今年7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35号文),其中明确指出“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在监管层的约束下,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互交易,调节收益,以此方式形成资金池,实现期限错配与资金错配完成刚性兑付的运作方式受到抑制。银行难以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配置长期资产来实现期限错配溢价,因而部分转向发行长期产品。
净值型产品走俏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净值型理财产品,部分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已有了相当的规模。与传统的封闭型或者滚动型产品不同,这类净值型产品每月都会有开放期,投资人可根据个人资金使用情况选择是否赎回。
去年8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限制了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的比例,并提出要清理“资金池”模式。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市场不得不转型,而转型的方向之一就是净值型理财产品。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资金募集量有明显增幅。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中,募集资金额同比增幅最大的是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共募集资金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74.53%,占全部产品的募集金额比例从2013年上半年的1.27%增长为2.37%。
有行业人士表示:“随着监管对银行理财的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回归资产管理本位,加上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净值型理财产品正成为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方向。”
预期收益率走低
四季度一般为银行最缺钱的时间段,此前,这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会逐步走高。然而,今年10月份以来,央行下调14天期正回购利率、向股份制银行定向投放资金等因素,进一步增强市场对流动性宽松的预期,加上监管层此前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市场的政策,导致最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没有上升,而是出现了微幅下滑。
特别是国有大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多只有4%,只有部分中小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维持在5%-6%。根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显示,11月第2周共有768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5.04%,已经连续两周出现下跌。其中,预期收益达到或者超过6%的理财产品仅有22款,且多为期限超过一年的中长期产品。从不同期限类型的产品考察,平均预期收益率也是跌多涨少。
展望四季度,理财师认为未来市场资金面将持续偏宽松,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下行,并且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年底投资策略
关于年底的理财走势,银率网的分析师建议,今年市场资金面持续保持宽松,降息降准预期较强,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肯定不会复制去年的走势,可能会继续保持在5 %左右上下浮动。如果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低,宜尽量选择投资期限较长的高收益率产品。
专业人士建议,银行机构在不能冲存款时点的情况下,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很可能逐步走高,投资者可趁机配置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锁定未来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收益。如果出现年化接近6%的理财产品,得抓紧下手,错过了的话就很难再遇上。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魏京婷
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