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又逢重阳敬老时。赏菊花、插茱萸、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习俗,而“养生延年”更是这个节日里长辈们最关心的话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类养生谣言与“保健品”虚假宣传乘虚而入,此时辨伪存真、遵循科学,远比盲目进补更重要。
从传统线下会销的温情“洗脑”,到AI技术赋能的精准造假,再到私域直播的隐秘围猎,骗局不断迭代升级,而职能部门的全链条整治与社会共治网络,正加速构建守护“银发钱袋”的防线。
近段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的名字被不法分子冒用,出现在多个虚假的医疗机构和商业宣传中,例如“伯礼医堂”“伯礼国医馆”“张伯礼中医院”“张伯礼大药房”等,以及社交媒体上以他名义推广的“养生秘方”“特效药”等内容。
对此,天津中医药大学日前发布《严正声明》,明确指出“伯礼医堂”“张伯礼大药房”等组织机构及相关公众号均与张伯礼院士本人无关,这种冒用名义宣传产品、开展培训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而在部分社交媒体上,还有利用AI合成技术伪造张伯礼院士形象的带货视频流传。10月11日,张伯礼院士在江西南昌的一场国际学术年会上作报告时就澄清说:“凡是‘捎货’的,肯定不是我。”事实上,他本人曾多次强调,自己从未投资或授权任何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社会组织或机构,也从未为任何产品进行商业代言。
专家表示,这些假冒行为不仅侵犯了张伯礼院士的合法权益,更严重损害了公众健康与医疗安全。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科学查证是关键。
以近期被热议的健康AI工具“蚂蚁AQ”为例,67岁的用户史阿姨告诉记者,在看到“张伯礼推荐”等信息后,通过AQ App检索权威信源,快速关联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官方声明,从而避免了被虚假宣传误导。这种“先查证、再采信”的方式,正是破解养生谣言、虚假宣传的有效手段。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AI换脸技术与私域直播套路相结合,一场针对银发族的“围猎”正在隐秘上演。AI深度伪造技术正在成为诈骗分子的“新武器”,其精准度与隐蔽性让银发族防不胜防。不法分子只需获取名人的公开影像资料,就能通过AI技术合成逼真的面部动态与声纹,利用合成视频进行虚假宣传。
这些合成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引流后,会迅速将目标用户导入微信私域社群,完成“公域获客、私域转化”的闭环,而AI生成内容中常见的“口型与声音不同步”“光影僵硬”等破绽,往往难以被老年群体察觉。
福建省消委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56至70岁老年人中,有49.66%的受访者遭遇过虚假宣传,仅有17.17%的消费者对私域直播内容表示信任。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分析认为,诈骗分子的核心套路,是抓住老年人“怕生病、想长寿”的心理,再用“情感陪伴”填补子女关爱缺失的空白。独居老人、有慢性病的老人以及子女常年在外的群体,是诈骗的高危目标,“有的老人明明知道可能是骗局,却因为‘有人陪说话’而不愿拆穿,这种情感需求被利用,是最让人揪心的。”他说。
面对愈演愈烈的“坑老”骗局,职能部门的专项整治已全面铺开。市场监管总局日前披露,自今年5月中旬起,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全国已查办违法案件4516件,罚没金额6876.91万元,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违规违纪线索95条。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明确标识,从源头遏制虚假信息传播。针对私域直播乱象,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建立老年消费高风险“组合拦截”,重点监控“保健品+私域直播”的交易场景。
专家表示,守护银发族钱袋,更需构建技术、监管与社会关怀的三重防线。技术层面,平台应采用AI识别工具筛查合成内容,对“名人带货”“专家荐药”等内容实施双重审核。监管层面,需打破地域管辖限制,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追溯私域直播的资金流向与主体信息。对老年人而言,要牢记“查源头、看细节、验逻辑、用工具”,通过权威渠道查证信息真伪。
此外,子女应主动帮助长辈熟悉新型骗术,绑定家庭消费提醒,大额支出前及时沟通。社区可定期开展“反诈课堂”,用张伯礼院士打假等真实案例拆解骗局套路。通过多方合力,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既能享受便利,又能守住安全底线。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邓婕
编辑:吴芳
本文链接:https://money.rednet.cn/content/646954/63/153877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