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公司又迎来密集增资潮。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公示显示,同意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网银在线”)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人民币。
这一动作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已有十几家支付公司获批增资,掀起了支付行业的“密集增资潮”。例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同意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3.1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也同意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2亿元人民币。
对此,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2024年5月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关键的原因。《条例》不仅将注册资本最低门槛明确为1亿元实缴资本,更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这直接对支付机构提出了资本金相关要求。特别是对备付金日均余额超万亿的头部机构,增资是满足监管计算公式、守住合规底线的硬性动作。
目前,注册资本最高的为财付通,自2024年4月注册资本从10亿元猛增至153亿元,到2025年6月获批再增至223亿元。
那么,为何要这么高的注册资本呢?业内专家解释,注册资本不仅需满足1亿元的最低要求,还需根据业务类型、经营地域范围和业务规模等因素相应提高。例如,跨区域经营、开展网络支付等业务的机构,更高的资本金能更好地匹配其风险敞口。
总体来看,机构增资应该主要出于满足合规层面的监管要求和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备付金规模与资本实力直接挂钩,在备付金集中存管但仍有流动性管理责任的背景下,资本越雄厚,机构在资金调拨、风险应对和系统建设上的能力就越强。此外,随着反诈、反洗钱等合规成本上升,以及监管对资本充足率、杠杆水平的动态监测加强,提前增资既是满足合规计算的硬性需要,也是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扩展空间的必要举措。”王蓬勃补充。
不过,与部分机构的增资热相比,一些中小机构正在黯然离场。截至目前,国内持牌支付机构数量已缩减至164家,累计注销牌照达107张,其中预付卡类牌照因商业模式受限、资本实力薄弱,出现了明显的“退出潮”。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当前支付行业正处于深度洗牌期,近期支付机构密集增资以及高管变更等动作,反映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积极拥抱监管合规,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此类趋势一方面可促进支付行业整体合规向好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望加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整体资本金实力,推动支付机构后续将资金投向市场服务与科技建设,从而带动支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付科技水平等的进一步提升。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马梅若
编辑:吴芳
本文链接:https://money.rednet.cn/content/646954/61/153811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