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比价效应”下银行理财产品再度“走俏”
2025-05-27 09:37:09 字号:

“比价效应”下银行理财产品再度“走俏”

“去年,3年期存款利率还能到2%,现在只有1.25%了。”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张先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现在办定期存款还不如直接买短期限理财产品,流动性比定期存款更好。”

5月20日,六大行率先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下降,随后12家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随着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全面迈向“1”时代,银行理财产品再度成为投资者的“新宠”。

“在‘比价效应’作用下,部分定存到期、潜在新增定存或转向理财,低风险理财产品或承接这部分超额流出,从而长期带动定期存款财富化。”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投资者,近期,各家银行理财公司一边减费让利掀起费率“打折潮”,另一边加大权益类产品布局,不断增厚投资者收益。

短期限理财产品再度“走俏”

“存款利率又降了,5年期定存利率也只有1.3%。”某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5月20日该行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之后,低波稳健的短期限理财产品再次成为不少投资者的“心头好”。

5月20日,六大行率先开启第七轮存款利率调降的步伐。本轮调降之后,国有大行活期存款利率均降至0.05%,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存利率最高分别为0.98%、1.05%、1.25%、1.30%。

相比持续下行的存款利率,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随着债券市场利率的回调正在不断回暖。国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4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0%,较上月继续回升。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达1.50%,纯债类产品年化收益率达3.34%,“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为3.01%。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一轮存款利率下降通道的开启,正在驱动存款资金流向理财市场。各家理财公司也纷纷抓住机遇招揽客户,再度打起了“降费牌”。

近期,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等数十家银行理财公司宣布下调旗下多款理财产品费率,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以及托管费等多个种类。

5月16日,交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旗下稳享灵动添利5号尊享版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由0.20%下调至0.05%。自5月23日起,兴银理财添利天天利65号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费由0.30%调整至0.01%,托管费由0.03%降至0.02%,销售服务费由0.30%降至0.20%。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理财产品费率降低能够提升产品性价比,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由于资金量不大,中小投资者对费用的敏感度较高。

理财公司加大权益类资产布局

除了减费让利,理财公司还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投研能力等方式,增强收益的稳定性和产品的竞争力。

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理财公司积极响应“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号召,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主动布局权益类产品。其中,指数化产品(ETF)凭借成本低、流动性强、透明度高等优势,已成为银行理财公司开拓权益市场的重要切入点。

“ETF的主要特性是投资策略为被动复制指数表现,而非主动管理。对理财公司和银行来讲,这个优势比较明显,在投资时需要的操作和管理相对较少。”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忠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财公司和银行配置的权益类资产很少,投资经验欠缺,自主设计构建资产组合或者积极主动管理投资,很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风险。从ETF开始投资,是一种较稳妥的选择。

4月,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表示,将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方式持续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通过布局指数策略、指数增强策略等各类含权类理财产品,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面对近期市场波动,中银理财迅速研判,在管理好产品整体风险的同时,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权益资产配置,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和内需板块。”中银理财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以“指数”为关键词在中国理财网搜索发现,截至5月26日,处于在售、存续状态的相关银行理财产品共有73只,发行机构涵盖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平安理财等各大头部理财机构。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理财公司还可以创新产品来布局权益市场,通过布局高存款配置黄金策略、REITs策略、跨境理财等特色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业绩比较基准或将进一步走低

随着降准、降息靴子落地,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也给各家银行理财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

“未来,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走低或成大趋势。”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表示,理财机构除了降费,还可以建立与产品实际收益挂钩的费率机制,加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提升客户信任感,有利于增强客户黏性。此外,理财公司还应优化产品货架,比如,提供多元配置策略产品,通过提升产品收益弹性,加强投资吸引力。

与此同时,对于长期专注固收投资领域的银行理财来说,其权益市场方面的投研经验相对欠缺,推动权益类资金入市仍然存在不少待解的难题。

“首先是客群风险偏好问题。银行理财本身的客群属性以稳健为主,对短期收益波动比较敏感,回撤约束较强。”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表示,其次是权益资产投资能力问题,理财子公司以往产品以“固收”或“固收+”为主,投资权益类资产还需加强相关人才储备、能力建设等。

在杨国忠看来,接下来,各家银行理财公司还需要进一步修炼内功,补齐权益投资短板。“理财公司首先需要加强相关投资管理人员建设,积累投资经验,让产品表现出良好成绩;其次,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如果投资者始终不愿意购买权益类理财产品,那么理财公司自身的进步也是没有意义的。”杨国忠表示。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张冰洁

编辑:肖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