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商业银行做好“加减法” 夯实发展根基
2025-07-18 09:33:13 字号:

商业银行做好“加减法” 夯实发展根基

“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保持较高水平。”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在7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2025年上半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果明显,尤其是银行业加大对公贷款投放力度,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银行业经营环境来看,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持续收窄,面临着低利率、低息差、低增长的新发展环境。在多重挑战下,我国银行业立足主业,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夯实资本根基,通过做好增营收、降成本的“加减法”,积聚持续稳健发展动能。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和市场环境的边际改善,下半年银行业绩也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积聚发展新动能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尤其是自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系统加大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信贷投放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政策引导,做好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信贷整体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特征,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以及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养老、数字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7.4%、12%、11.2%、38%和9.5%,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

“总体来看,金融‘五篇大文章’已经成为全行业务新增长点和增长极,也初步打造了建行差异化的服务模式,主要指标保持市场前列。”不久前,在建设银行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锚定重点领域加强信贷投放,商业银行正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形成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和融合发展机制,积聚发展新动能。

同时,在货币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积极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尤其是瞄准民营、中小微企业等重点群体,扎实为实体经济发展赋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今年1至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下半年,商业银行仍将重点发力推动扩内需,在加力促消费、稳外贸方面发力。

“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出台金融促消费的19项重要举措,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多样化融资需求,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力。进入7月份,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也即将下达,年内仍有约1380亿元国补资金待使用,有望继续精准提振消费,激发消费融资需求,稳定居民端信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低息环境下

做好增营收、降成本的“加减法”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低利率、低息差、低增长的新发展环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银行需要在安全经营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这对银行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

为应对息差下行挑战,银行业一方面加强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推动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持续推动综合化经营,拓宽中间业务增收渠道,提高非息收入占比,力争稳定营收,通过“加减法”实现稳定经营。

“建行正加速优化低利率环境下大类资产负债组合配置,做好客户账户深耕,加强产品服务适配,做强做优主营业务,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股东大会上,张金良如是表示。

“经营管理效率是存量竞争的必选项。”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张帅帅认为,当净息差为代表的盈利指标进入均衡范围,产品服务将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正倒逼银行机构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以匹配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服务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非息收入方面,银行业也在灵活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充分把握市场机会,通过波段操作增厚收益。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高增正支撑商业银行的利润表现。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商业银行应坚定“轻资本,重服务”的转型思路,主动拓宽非息收入来源,加快财富管理、资产托管、金融科技等业务布局。

今年以来,伴随降准落地等“一揽子”金融政策持续显效以及存款利率下调等措施,银行负债端压力也有所缓解。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和市场环境的边际改善,银行息差收窄态势有望改善,下半年,银行业绩也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筑牢稳健经营基石

充足的资本是银行稳健经营、抵御风险的屏障,也是信贷扩张的前提。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28%、12.18%、10.70%,较2024年末的15.74%、12.57%、11%略有下降。同时,在当前环境下,要应对不良率上升风险、风险加权资产上升等因素,商业银行也需要补充更多资本金作为后备支撑。

今年以来,银行业严格落实资本新规要求,强化资本精细化管理,稳妥有序开展资本补充,筑牢稳健经营基石。

6月份,财政部首批5000亿元特别国债落地,支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进一步巩固提升国有大型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

中小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也正在稳步拓展。今年以来,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提速,多家银行获得大股东增持,叠加近期多家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条款成功实现转股,进一步夯实了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在资本补充渠道方面显现出越发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特征。

同时,银行业着力进行风险控制,保持资产质量平稳健康发展。“近年来,我们始终把风险合规放在第一位,把高质量发展放在第一位。”浦发银行副行长崔炳文在日前举行的股东大会表示,该行通过实现“两降一升”,即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下降,拨备覆盖率提升,夯实了资产质量的“安全垫”。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提到,今年三季度,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或将保持上升趋势。展望未来,考虑到银行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将稳健提升,资本消耗整体可控,叠加5000亿元特别国债到位以及后续可能的多元化外源资本补充渠道,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将持续处于健康水平。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余嘉欣

编辑:吴芳 实习生 刘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