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娟 长沙 报道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个世纪80、90年代,广大农村兴起了建房的高潮,一间间土坯房变成了红砖青瓦的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三湘大地的美丽风景线。
然而,30多年过去,当时新潮的房屋设计难以满足如今的需求。近年来,很多走出去的小镇青年在城里购置了房产,但依然有人花重金返乡建房。返湘盖房成为三湘大地农村活力和人气的一个缩影。
80后小镇青年返乡建房记
8年前,陈峻(化名)在城里买了房,过上了父母曾经羡慕的“吃国家粮”生活,把父母接到城里尽孝,是陈峻这位小镇青年最朴素的愿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度晚年时光,为父母提供更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质。
但是,父母在城里住不惯,总是念叨着老家的好,劝陈峻回老家建房子。老陈家的老房子坐落在湖南衡山县开云镇,一砖一瓦都是老两口辛苦搭建。30多年的风吹雨打,房子确实不好住了。地面没有做防潮,一开春,地面、墙面返潮容易长霉;房屋设计也不合理,分区不够,尤其是厨房,熏得黑乎乎的。
关于返乡建房,陈峻多次算过经济账。老家的房子不保值,也没啥流动性,如今工钱又贵,建房子似乎不划算。
可是转念一想,父母年纪大了,不喜欢住在城市里,住在村子里能自己种菜,能闲暇时散散步,和邻居说话,父母幸福指数更高。
虽然破旧,老宅依然承载了儿子陈峻儿时的记忆。每当夜深人静时,陈峻总会想起那个充满童年记忆的老家,最终决定把老家的房子建起来。
向村里递交申请,审批通过并获得了规划许可证。从选址到设计,从施工到装修,陈峻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历经几个月的辛劳,新房有了雏形,新家也慢慢变了模样,终于龙年到来前住进了新房。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照进现实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曾经是老陈的美好愿望。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个世纪80、90年代,广大农村兴起了建房的高潮,中国乡村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陈家也不例外,1988年,他从土坯房住进了两层的楼房。从点煤油灯到装了电灯,更难得的是,1996年,老陈还装上了电话。
“那时候在农村,这真的算是天价了。”老陈回忆,当时安装电话花了几千元的安装费,从此,家里的电话成了公共电话,“一个邻居的儿子戴着大红花去大连参军,以前都是和孩子写信,就是在我家第一次和儿子通上了电话。还有一位亲戚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务工,越洋电话也是在我家打的。”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当时的老陈看来,已经是“最美”。谁能想到,老陈如今住进了老家的“小别墅”。看着窗明几净的新家,老陈由衷地感到满足。返乡建房的经历也让陈峻更加珍惜与故乡的联系和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让小镇成为走得出、留得住的故乡
新鲜的空气、泥土的芬芳、花草的清香、宽阔的水泥路、亮堂的路灯……虽然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也在不断完善。
返乡建房的不仅有类似陈峻的80后,还不乏计划退休后回到农村落叶归根的中老年人。曾经率先走出去的小镇青年,最终选择了家乡作为养老之地。
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拥有1000多万名转移就业农民工群体。
近年来,湖南大力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系列活动,帮返湘群体“就近就业”,做好“回流帮扶”,促进“返乡创业”。随着湖南制造的崛起,大量的务工群体可实现就近返湘就业。
不难预见,无论是外出的,还是回乡的小镇青年,在广阔天地里能有所作为,小镇能成为走得出、留得住的故乡。
来源:红网
作者:肖娟
编辑:吴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money.rednet.cn/content/646846/53/1354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