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总局将从强化公司治理、分类施策深化改革等五个方面发力,做好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肖远企介绍,目前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几类,总资产110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28%。这3912家中小银行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是21万亿元、29万亿元,占银行业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分别是38%和44%,这些中小银行是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
肖远企指出,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总体上都处于较好水平,相关经营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合理健康水平。同时,也有少部分中小银行在前期积累了一些风险,个别中小银行风险较高。不过,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的数量、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总额,占银行业和中小银行体系的比例都非常低。对于此类中小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一方面实施高强度监管,逐步使其风险收敛,另一方面,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施行“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的路径及相应举措,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其中,有相当部分此类银行的风险已经大幅收敛,而且实现了可持续经营,改革化险成效正在显现。
肖远企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合力做好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公司治理,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主体的履职要求,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要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防利益输送和违法违规的关联交易。
第二,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三个过硬”的标准,选配选优地方中小银行的高管和关键岗位的重要人员,加强对高管班子和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头部中小银行,向其他地方中小银行输送人才、输送技术,包括核心客户系统、风控系统等,相关工作目前效果非常明显。加强对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管理,提升其政治素质、法治理念、专业能力,做好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分类施策深化改革。对于农村信用社体系,以转换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功能定位、规范履职行为为重点,“一省一策”启动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对于城商行也是多措并举,通过“一行一策”指导实施改革。总的目标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中小银行长期健康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千家万户,更好地防控好风险。
第四,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中小银行必须牢固坚守服务本地、服务小微、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定位,要立足当地做精做细,深耕当地。对于不顾风险,盲目求快求全的诱惑,中小银行要有抵制和抗拒的意志和能力,要开展差异化特征化经营,发挥自身独特优势。
第五,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稳中求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要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严把股东、高管的准入资格,要严查资本金的来源,充分发挥资本在控制杠杆、配置资源和吸附损失方面的作用。要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缓释、早处置,要做到“四早”,坚持打早打小。要健全具有硬约束的纠正机制,对中小银行、大中型银行的风险,要在“防”和“控”上发力,对从严的风险要缓释、要防范,最重要的还是控制新增风险。要聚焦金融风险“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坚决打击金融腐败和金融违法犯罪,要激发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内生机制,并进一步强化固化,从根本上、源头上把风险防范好、控制好、稳定好。要积极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坚决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来源:央广网
作者:冯方
编辑:吴芳
本文链接:https://money.rednet.cn/content/646845/60/13480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