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行业“反内卷”,究竟是在“反”什么?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张冰洁 编辑:郭雅倩 实习生 黄雯翕 2025-08-12 10:21:24
时刻新闻
—分享—

卷利率、卷价格、卷规模……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卷王”成为银行业的代名词,“卷”出了高度雷同的金融服务,也“卷”出了基层员工的怨声载道。

近年来,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白热化。为了抢夺优质客户,银行被迫卷入一场“割肉求生”的无序混战:一方面,贷款“价格战”逐步升温,今年以来,消费贷、经营贷利率一路下探,甚至跌破3%,直接触碰银行资金成本底线;另一方面,在“规模情结”之下,拉存款的“规模战”从未停歇,在“以业绩论英雄”的传统考核模式下,基层员工陷入“人人背指标”的高压状态,“手工补息”“高息买存款”“花钱买指标”行为屡禁不止,频繁触及金融合规“红线”。

金融行业的“内卷寒流”不仅影响了整个行业生态,还在无形之中“冻伤”了实体经济。“利率内卷”带来的信贷资源错配,会让银行资金过度集中于相对安全的大型企业和优质企业,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创新型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困境,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可以看到,无论是“价格战”还是“规模战”,这种脱离理性轨道的低水平重复竞争,不仅压缩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而且造成了信贷资源的浪费,削弱了银行业整体的创新动力和服务质量,最终让银行业陷入“规模扩张—价格血拼—风险积聚”的负向循环。

当前,银行业需要一场“反内卷”风暴,为白热化的行业竞争降温,也为苦不堪言的基层员工减负。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将“反内卷”简单地与“反对竞争”画等号。

实际上,金融管理部门主张的“反内卷”,核心在于通过制度约束和引导,推动银行业竞争从“规模驱动”走向“价值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重塑金融行业竞争逻辑的过程中,需要银行练好内功、提升创新动力,也需要相关部门加以引导和支持。

对于银行机构来说,营收结构的相对单一是“内卷”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拓展增量业务是提高营收的重要途径。各家银行应积极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如财富管理、支付结算、咨询顾问业务等,减少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形成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同时,打破“内卷式”竞争还需要不同类型银行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聚焦特定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提供差异化、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例如,国有大行应充分发挥银行业“主力军”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而地方性银行要回归本源、深耕本地市场,打造具有区域、行业和客群特色的差异化经营模式,真正走上“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之路。

在“规模情结”尚存的竞争环境中,进一步优化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可或缺。银行应避免单纯以存贷款规模等指标进行考核的方式,将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客户满意度等多元化标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金融管理部门要不断优化金融行业竞争生态,推动不同类型机构找准自身市场定位、形成错位竞争,构建分类分层、公平有序的竞争格局。例如,在考核机制方面,可以根据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不同经营特点,分类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

竞争是常态,同样也是发展的动力。但以“低价换市场”的“内卷式”竞争扰乱了竞争秩序,阻碍了行业的创新发展,长期来看并不可取。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偷懒”,同样也不能用制造问题的思路来解决存在的问题。金融行业需要这场“反内卷”风暴来摒弃低效、无序的竞争方式,以更多创新优质的金融产品,给金融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张冰洁

编辑:郭雅倩 实习生 黄雯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