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护险全面铺开仍需破解多重难题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王笑 编辑:吴芳 实习生 刘琴 2025-07-31 13:04:29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作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安排被寄予厚望。自2016年试点启动以来,长护险已覆盖1.9亿人,超过200万人享受待遇。

长护险制度试点的积极意义有目共睹,但是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面临多重挑战。因此,长护险制度试点九年,仍然“试而未定”。

首先,需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目前,长护险试点地区主要采取医保基金划拨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筹资模式。但这种过度依赖医保基金的筹资结构,不仅加重了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也难以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

服务供给不足是第二大瓶颈。长护险的核心目标是让失能老人获得专业、可及的护理服务,但目前我国护理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存在服务供给不足、专业化程度低、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总体看来,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专业技能不足,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发展滞后,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脱节。

标准体系不完善是第三大障碍。目前,试点地区失能评估标准并未统一,有的采用国际通用的“巴氏量表”,有的自行制定评估工具,导致不同地区的参保人待遇差异较大。

政策协同不够是第四大短板。长护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紧密相关。目前,各制度间衔接不畅,影响了长护险的实施效果。比如,部分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护需求重叠,长护险与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如何划分?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决定长护险制度能否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功能的关键。

在筹资机制方面,可建立“财政补贴+医保基金+个人缴费+企业分担”的多元筹资模式,以分散资金风险,在减轻医保基金负担的同时,提高个人和企业的责任感。完善个人缴费激励机制,可对灵活就业人员设置梯度缴费标准,提高这一群体的参保积极性。与此同时,应大力发展商业长护险,保险公司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与政策性长护险形成互补。

在服务供给方面,可以通过扩大高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加强在职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护理人员数量,提升护理人员能力。同时,发展“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支持社区护理站建设,推广家庭病床服务。针对农村地区,可依托乡镇卫生院建立流动护理服务队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建立护理服务分级定价机制。统一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让不同地区的参保人享受同等的待遇。护理服务分级定价机制可以根据服务的难度和成本,合理确定服务价格,避免收费混乱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护险信息平台,实现服务过程全流程监管。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

在政策协同方面,需要明确长护险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责任边界,建立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

在7月24日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表示,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制度逐步覆盖全民、政策规范统一的长护险制度。

长护险全面铺开已提上日程。但要建成全民覆盖的长护险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长护险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护”,让更多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生活。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王笑

编辑:吴芳 实习生 刘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