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时间过半,在息差承压、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银行业经营与支持实体经济情况受到市场普遍关注。
7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数据显示,信贷仍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上半年,我国信贷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
在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总体特征下,近13万亿元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哪里?金融数据给出了答案:对公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大部分——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
“2025年,随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银行将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同频共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贷款和存款将继续驱动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长,预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全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邵科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技金融成为银行信贷新增长点
截至6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积极支持扩大有效投资,主动把握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高质量发展领域,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速涌现,全方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平稳增长,资产负债规模增速与经济发展及实体经济的需求相匹配,保障了通畅的货币政策传导。
信贷继续在银行规模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银行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国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7.1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新增信贷将更多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银行业资产规模持续增长的新动能。2025年三季度,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新增投放的带动下,预计资产和负债增速保持在7.5%左右。”邵科表示。
对公贷款“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住户贷款增加的1.17万亿元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被商业银行称作‘压舱石’的对公业务地位进一步凸显,一方面,对公信贷大力支持包括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内的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公业务来平衡和纾解零售业务放缓的压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以来,普惠信贷也是商业银行展业的重要方向。商业银行通过明确普惠金融“施工图”,纵深推进普惠金融战略,着力扩大信贷供给规模,瞄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群的融资痛点,多举措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以金融之力为实体经济赋能。
“我们会从政府部门拿到相关名单,对高科技企业、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加大投放力度。此外,地方化债和基建类项目也会做。”某国有大行从业者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7.1%);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4%、12%、11.2%,保持了较快增长。
“下一步,银行仍需提升覆盖广度、下沉深度和服务力度,发挥普惠金融支农支小支微的作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银行需靠前发力,聚焦各种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除了传统的信贷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债券、股权等其他融资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新质生产力、“三农”领域、小微企业等,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
非息业务面临结构性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信贷增长“对公强、零售弱”的格局已持续多年。
在各家银行“争抢”对公信贷份额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差异化优势就成为银行共同面临的课题。
邮储银行经营管理层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跨行业、跨资本、跨区域的企业,迫切需要得到银行更综合、更贴合的服务方案。因此,该行在加大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十大缝隙”,指导全行寻找“量价险”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客户,目前已初见成效。
可以看到,今年,货币政策加大稳市场稳预期力度,为银行业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注入活力。接下来,商业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将保持应有力度,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持续向好。
“虽然在扩表放缓的背景下,银行同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净利润仍旧面临一定压力。与此同时,积极的因素也在积累。”邵科分析认为,2025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利息业务仍面临一定压力,但下行趋势将有所缓解。“一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基本完成,后续影响有限;二是新发放贷款价格企稳。”
在非息收入方面,商业银行也面临结构性机遇:一是理财业务有望重回较快增长区间;二是财富管理收入仍有增长空间;三是货币政策仍然保持适度,推动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下行,银行投资业务收入有望延续增长。
《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认为,展望未来,预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水平将保持低位。一是政策加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有助于企业经营主体还贷能力的提升。二是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信用风险管理,数字风控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应用。三是商业银行多措并举,推动不良资产处置。综合来看,202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将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不良贷款率逐步下降。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赵萌
编辑:吴芳 实习生 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