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让消费更放心,这是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3·15”的主题。互联网时代,各种消费与投资行为,与个人信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个人信用报告是全面记录个人信用活动,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文件,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产品,也是放贷机构信贷决策的参考因素之一。
近日有市民致电“财经热线”,咨询关于个人信用报告的问题:“我听说如果查新征信报告次数过多,会影响贷款通过率,这是真的么?”昨日,记者从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了解到,如果“硬查询”次数过多,贷款确实会更难。
啥是“硬查询”?申请过多而未批
所谓“硬查询”,就是因审查客户的融资申请而产生的查询记录,比如信用卡审批、贷款审批、担保资格审查等。
放贷机构放贷时,会关注信用报告中“硬查询”的情况。“如果很短的时间内,信用报告上可以看出,有很多硬查询,那说明对方资金比较紧张,”有银行贷款经理告诉记者,“很缺钱的人,一般违约风险比较高,所以放贷自然更加谨慎。”
央行征信中心官网也显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征信报告因为贷款、信用卡审批等原因多次被不同的银行查询,但征信报告中的记录又表明这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新贷款或申请过信用卡,可能说明信息主体向很多银行申请过贷款或申请过信用卡但均未成功,这样的信息对后续相关申请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怎么防止别人偷看?不要随意查看额度
如何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硬查询”呢?专家建议,首先是“管住手”,凡是需要查征信的贷款、办卡,三思而后行,不要盲目去尝试。
目前个人每年可以有2次机会免费查询本人征信报告。不过即便自己很少或者不查征信记录,但是实际上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的时候,合同中都会有授权金融机构查询的条款。相关业内人士透露,查询次数1个月不要超过5次,2个月不要超过10次。
所以,第二点建议就是要“看条款”。很多小贷业务是查征信的,看清楚《用户协议》,确定不查征信再申请,不要等征信花了才后悔。也就是说,要避免被金融机构频繁查询你的个人征信记录。如果你申请太多信用卡或者频繁向互金公司申请网贷,也可能导致征信记录短时间内被频繁查询,影响贷款申请。
最后是要“沉住气”。硬查询两年后会消失,如果你真的一个月或者近两个月被查几十次,建议先不要申请贷款,等到之前的查询减少后再贷款。
融360贷款分析师吴超建议,如果消费者没有贷款需求,建议不要随意点击一些贷款产品页面上的“查看额度”入口。因为部分贷款产品不申请只查看也会被记入征信报告。倘若个人信用报告多次出现“贷款审批”记录,金融机构有理由推测消费者本人短期有大量资金需求,那么消费者在真正需要申请贷款时,会被误以为“负债过高”而被拒贷。
信用可花钱“漂白”?不仅不可能且污点保留5年
近年来,网上经常有APP,自称可以安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甚至在收取一定费用之后,能够把报告里的污点“漂白”。
对此,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表示,声称花钱就能“洗白”征信的做法,一定是骗人的。如果个人发现自己信用报告中的贷款信息错误,可以向贷款机构质询,也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服务网点申请异议处理流程来解决。
记者了解到,《征信业管理条例》中规定,“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也就是说,一旦产生了信用污点,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存在5年。
吴超表示,征信报告出现污点,并不代表一定不能申请银行贷款,征信报告只是放贷机构信贷决策的参考因素之一。一家拒贷,并不代表家家都会拒贷,还可以试试其他放贷机构,不同机构风险偏好和客户定位不同,愿意接受的客户也不同。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登辉
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