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连跌 结构性存款爆红存隐患

来源:中国宁波网 编辑:吴芳 2018-06-13 13:50:24
时刻新闻
—分享—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连跌 结构性存款爆红存隐患

  整个5月份银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都在向下走,这样的跌势已经持续3个月。理财市场呈现的变化,还有保本理财产品及3个月以内短期产品的占比双双下降,以及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大肆扩张。

  3个月内及保本理财产品占比双降

  资管新规的效应持续在理财领域显现。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2%,较4月份下降了0.03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跌;平均期限为186天,较4月份缩短了3天。4月25日降准以来,资金利率持续走低,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理财产品收益下跌在情理之中。

  从不同收益类型来看,5月份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5%,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2%,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5%。其中,保本理财产品占比为30.97%,较4月份下降了2.18个百分点,未来保本理财占比继续下降将是大趋势。

  从不同期限来看,5月份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9%,3-6个月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1%,6-12个月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8%,12个月以上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5%。3个月以内产品占比为24.44%,较4月份下降了4.87个百分点。从保本理财及3个月内短期理财占比下降可以看出,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银行已经开始为了合规发展做出调整。

  结构性存款大增

  5月份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量共311款,较4月份大幅增加了194款,增幅高达166%,在保本理财终将被取代的影响下,很多银行都把不在资管新规监管范围内的结构性存款当作保本理财的替代品。而投资者显然也很买高收益的账。

  结构性存款迎来爆发期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是存款利率持续在低位徘徊。虽然存款利率可以上浮,但是受存款定价自律机制约束,银行不能随意上调存款利率,且上浮也有封顶。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却在走高,两者之间的收益差越来越明显。这使银行存款不断流失,于是银行希望通过发行高收益的结构性存款来留存储户。此外,资管新规落地之后,未来两三年内保本理财将彻底退出银行理财市场,保守型投资者又少了一个理财渠道,而这时候不在资管新规监管范围内的结构性存款就成了最佳替代品。

  目前来看,结构性存款似乎让银行和储户找到了一种双赢,银行留存了储户和存款资金,储户获得了相对的低风险和高收益。

  结构性存款不保证最高收益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买过结构性存款的市民,发现他们大多数以为结构性存款与存款的安全性类似,属于高收益的存款。从大家熟知的理财定律来说,收益率的高低肯定与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收益率要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但是这个收益率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说结构性存款有至少两个收益率,一个是收益上限,一个是收益下限,比如收益上限是5%,收益下限是1.5%,两者差别很大,但是不少投资者只看到收益上限。

  投资者的这种“误解”也并非完全是其自身原因所致。有些银行在宣传中有意无意地强化其安全性与高收益。记者以储户身份问一些银行的理财经理,结构性存款是不是保证能拿到最高收益率。有些理财经理并不正面回答,只是强调目前来看都是能达到这个收益的。

  业内人士提醒说,如果银行在宣传的过程中明目张胆声称“保本保息”,这就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银行误导投资者,二是银行存在违规行为。

  真的结构性存款包括两部分,存款+期权,一部分资产买入存款以保障资金的安全,一部分资金投向衍生品领域,比如挂钩黄金、外汇、指数等,以博取较高的收益。既然是期权就意味着挂钩的产品的价格在未来是存在变数的,这些产品价格落在不同的区间,结构性存款最终取得的收益率也是不同的。

  简单来说,结构性存款相当于一个博弈,你要用概率算出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有多大,胜算大的话购买会比较划算。如果银行设定的条件百分百能让储户拿到最高收益,这实际上是一款假结构理财,最近被监管叫停的几款就属于这种情况。虽然从储户角度来说没什么损失,甚至还占便宜了,但是从监管角度来说,银行是在变相高息揽储,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被查实了是要受到惩罚的。

  如果是误导呢,投资者有可能被误导打乱了自己的投资计划。所以投资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知道结构性存款的最高收益率是不一定能达到的,其次要了解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明白其收益的组成,最低收益和最高收益是如何来的。

来源:中国宁波网

编辑:吴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