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阿里巴巴将迎来其在美股上市一周年的日子。但最近,这只曾占尽风头的中国概念股遭遇美国媒体《巴伦周刊》“唱空”。两者掀起一轮“口水战”。
《巴伦周刊》:阿里股价可能再跌50%
财经杂志《巴伦周刊》在美国拥有近百年历史。当地时间14日,其刊出封面文章称:阿里巴巴股价可能再跌50%。原因包括阿里治理结构不清,利益冲突,假货流行,财务数据存疑,同时还面临愈发激烈的电子商务竞争等。
按照该周刊的说法,以当时最新股价计算,阿里巴巴公司的市盈率约为25倍。《巴伦周刊》称,该比率应向eBay(美国知名公司)的15倍市盈率靠拢。
对此,阿里方面迅速予以回击。阿里巴巴集团致信《巴伦周刊》称文章内容与事实不符、断章取义、结论有误导性,并向编辑提出投诉。不过当地时间9月15日,《巴伦周刊》回应:在彻底审查阿里巴巴的反对意见后,发现报道中有一个数据错误,但坚持报道的可靠性。
阿里巴巴:报道不专业,分析有漏洞
“我们此前的回应已非常明确了。”9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品牌与公众沟通部工作人员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其给《巴伦周刊》的回应中,阿里方面称,这篇报道不诚信、不专业、不公正。如,把阿里巴巴的股价收益比与eBay作比较是有缺陷的。因为eBay并不在中国运营。阿里的股价收益应与中国的互联网同行比较会更相关。腾讯和百度预计的2015年收益分别是31倍和24倍。
对此,阿里巴巴国际企业事务部门高级副总裁吉姆·威尔金森亲自回应,这篇报道在美国资本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势必引发资本市场对阿里前景的担忧,甚至是恐慌情绪。这可能会让今年以来股价已持续承压的阿里再次面临压力。
不过,当地时间9月15日(周二),阿里收报股价并未下跌,而是反弹,似乎要用数据反驳《巴伦周刊》的论断。
“高速成长的阿里已成过去时”
资深互联网专家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和《巴伦周刊》都有自己的判断,不过这种判断应该依据客观数据。《巴伦周刊》报道一些数据不实,有一定瑕疵。不过,在纯电商进入规模收益下降的背景下,高速成长的阿里已成过去时,这是阿里需要面对的现实。同时,阿里在文化等产业的投资也并没有明显的成效。对于投资者来说,希望投资的是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而不是一个很稳定的大型企业。
“跌一半不太可能,但阿里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方兴东表示,上市一年来,阿里全球化几乎昏睡了一年,而在并购方面,也只是收了一堆填补安全感、收藏古董式的传统资产。马云的战略思想越来越像中国传统企业家的新成员。
美股阿里
股价自高点已回落近50%
阿里赴美上市一周年庆将至,但公司股价并未给寄以厚望的投资者带来回报。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的首秀令人吃惊:首日开盘价报92.7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6.3%;市值盘中最高达2461亿美元,为美股第9大公司,前面是苹果和谷歌等科技巨头。
从近1年走势看,公司股价在首日暴涨后曾短暂回落。随后在巨大买盘推动下,股价最高上冲至120美元,这一时刻定格在2014年11月13日。但在这之后,这一纪录再没有被突破过。今年1月14日,阿里股价首度跌破100美元大关;8月25日最低下探至58美元;截至9月15日公司最新股价报收于64.85美元(已跌破68美元/股发行价),较之最高价已缩水近五成。
按照《巴伦周刊》的观点,阿里股价可能再跌50%(即30美元附近)。不过,公司高管对阿里的未来仍底气十足。之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回应其在美股的表现时表示:“股价不是靠讲故事,股价靠的是业绩。种种评论不会影响我们用实际业绩说话的信心。”而财报显示,阿里第一财季营收同比增长28%。阿里预计第二财季放缓的原因是受俄罗斯和巴西等市场货币走软的影响。
数读
57.7%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中,天猫排名第一,占57.7%份额;京东名列第二,占据25.1%份额;苏宁易购位于第三,占3.4%份额。
来源:红网
作者:陈张书 黄路
编辑:吴芳
本文为财富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