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族”整军备战“影子股”暗藏峰峦
IPO重启“热身” 各路资金抢占先机
近期市场上有关IPO重启的传闻不断。多家券商启动新股询价摸底工作,部分过会企业被要求更新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不少投行已做好新股发行重启的准备……种种迹象表明,IPO有望很快重新开闸。
尽管重启时间仍未明朗,但A股市场的神经已被IPO有望重启的消息所挑逗,各方资金也在围绕IPO重启进行布局。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财务核查风暴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IPO重启或引发一波新的结构性牛市,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市场环境。此时,各路资金围绕“打新”、“IPO影子股”提早布局、蠢蠢欲动。正如一位研究员所说:“这恐怕是2013年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市场对IPO更多的似乎不是恐惧,而是期待。
研究员备战新股IPO重启或催生行情
最近,一家保险机构的研究员事情多了起来。他看中的小市值股票多集中在几个热门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传媒等,但这些板块的股票都已经涨得很高了。所以,前一段时间他闲得慌。但近期IPO重启撩拨了他的神经,他意识到这将是一块诞生牛股的新阵地。于是,悄悄搜集资料,准备调研工作,着实又忙了起来。
“可以预见的是,以后一些机构内的金牌研究所将会花更多时间在新股上,因为对老股投资价值的挖掘已经穷尽,未来谁能抢占新股阵地谁才能在年末排名中占得先机。”在另一位证券分析师的眼中,新股上市将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投资机遇,开发新股研究的处女地,实际上也是在为投资者提供能够定位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投资“地图”。“可以断言,IPO重启之后将会衍生出另一轮行情,久旱的资金都将涌向那个市场,那将是新股的天下。”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已经过会、待发行的新股共有83家,计划募集资金额约为558亿元,这些通过核查的企业有望成为A股IPO重新开闸的第一梯队。以成长股为主的新股结构反映了国内经济转型的背景,并有望成为未来市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上述83家企业中,中小板、创业板的拟上市公司占据九成左右,集中分布在机械、计算机、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行业板块。
此外,经过核查筛选之后,以往过度包装、大股东不顾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的劣质公司会相对减少,而一些优质的上市公司可以借IPO注入市场。从估值角度来看,能够有助于二级市场增加活力,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一些好的投资标的。
“这些公司大部分是目前市场还在追捧的热门资产,而且经过数轮审查,可以说都是货真价实的家伙,你说大家能不兴奋吗?”上述分析师说。
“打新族”摩拳擦掌各方资金潜伏布局
“市场上很多人对IPO开闸期待已久。现在市场波动大,我很早就把钱腾出来好准备去参与打新。”被朋友戏称为“打新专业户”的小周最近一直在关注IPO重启的相关消息。此前市场行情震荡,IPO暂停,手上的资金没有好的出路,小周只好将钱做些债券逆回购或银行理财产品这些保本的投资。随着近期市场对IPO消息的预期升温,小周打算调配自己手中的资金重新加入“打新”的队伍中。按照小周以前的经验,一旦打新中签,高额的收益完全能抵得上这段时期做的所有投资总和。“在我自己的股票账户里已经存上了一笔钱,就等着IPO正式重启了。”
散户只是市场中的一个缩影,机构资金的动向更能说明问题。一位固定收益基金经理表示,上半年债券市场经历了两次波动,一次是债券核查风暴,另一次是“闹钱慌”。这两次波动让近两年表现突出的债基遭遇滑铁卢,下半年要想翻身就得看“打新”收益了。有券商人士透露,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近期不少发行的债券基金已经在招募说明书中加入关于“打新”的内容,或为“打新”做好准备。
深圳私募圈的相关人士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证实,现在圈里面有些资金已经开始提前布局,为“打新”做好准备。“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已经涨得很高了,而且不少股票是边讲故事边拉升,没有太多实质业绩支撑。个人认为,中小盘行情或接近终点。新股将会是下一个资金聚焦地。现在已经有私募开始逐步抛售中小盘股票,从二级市场抽出资金,为即将带来的投资机会筹备足够‘弹药’。有些私募甚至打算用全部资金去参加新股投资。”
圆融方德高级研究员尹国红表示,新股发行经历了长久的积累期,加上此前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进行过一轮严格的财务核查,新上市的必然是质地相对优良的公司,对市场吸引力极大。“尤其是在二级市场并不是特别景气的情况下,很多资金有备而来,投资者利用手中的大笔资金‘打新’的意愿也较强。”
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相关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打新”热潮的升温。6月发布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求发行人高管对所持股票减持股票的股价做出相关承诺,若新股破发就会自动延长锁定期,同时强调信息披露、推进市场化发行、将减持与发行价挂钩、对新股配售机制做相应调整等。市场人士指出,按照上述新规,投资一级市场的风险无疑也会大大降低,同时也会强化投资者对新股高溢价率的预期,刺激投资者“打新”热情。
中信证券分析,根据IPO募集资金额、认购倍数、新股发行数量及相对价格等因素计算,以4天为锁定期的“打新”资金月均合计约1.3万亿元至2万亿元左右,这个规模会远低于2009年的4至5万亿元的水平。在投行人士看来,未来新股发行定价必然通过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市场博弈而达到平衡,实际IPO资金需求将是市场化的结果,投资者信心会得到很快恢复。
影子股渐趋升温创投概念蕴藏良机
除了优质上市公司之外,参股拟IPO新股的上市公司、创投公司以及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券商等,也被视为间接受益于IPO重启。围绕IPO重启的上述个股也有望受到市场资金青睐。
据相关私募人士透露,不少创投企业会选择通过投资项目上市退出兑现收益。目前一家曾参股多家上市及拟上市公司的山东某创投公司已经受到资金关注,其业绩增长的态势也获得业内认可,未来市场对参股拟上市公司的挖掘将会有益该公司股价的上涨。据了解,该公司所持创投项目已有6家实现IPO,其中5家完成解禁,2013年初至今通过减持两家公司的股份,共计获利2.20亿元。
除了创投公司之外,在已通过发审会的拟上市公司中,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参股。分析认为,伴随IPO重新开闸,这些拟上市公司先后进入二级市场并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参股的相关上市公司也能从股权投资的市值提升中受益。
从拟上市股东名单中梳理发现,电广传媒控股子公司达晨创投、星湖科技、复星医药、东华软件、大众公用等公司均已参股过会企业,其中中路股份及全资子公司中路实业持有三家拟上市公司股权。中路股份近年来将公司定位于财务投资者,积极参与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若IPO重启之后相关公司上市顺利,该公司有望获得高额收益。
而在上市券商方面,IPO重启开闸后,负责承销、直投业务的券商机构也将通过新股上市而获得经营业务收益。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按照历史经验,券商股在重启前及重启后都有出色表现,明显跑赢大盘。目前中信、招商、海通等大型券商在承销金额及承销数量上处于领先,排队待上市企业中。招商、广发、中信等券商保荐数量较多,IPO开闸对上述券商股均会有较大正面影响;在中小券商中,西南、东北等券商虽然绝对量不大,但收入贡献比可能较高。
有私募人士表示,IPO重启之后,可能会有意外的行情出现。比如,某些新上市的股票涨势凌厉,也有可能带动相关板块联动,或带动某些参股类似企业、类似行业的上市公司异动。
针对IPO影子股行情,也有分析指出需要警惕此类受益股的投资风险,若市场行情起伏较大,投资者可以选择短线投资。有市场人士表示,伴随IPO重启的相关进展消息,市场的情绪和焦点都会被牵动,很多资金提前布局,会对诸如创投概念、保荐人券商股等股价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二级市场往往也会借助IPO重启事件驱动来进行相关操作,投资者需要警惕其中的风险。
[NextPage]
基金或择优“打新” 创业板估值存调整压力
部分基金经理认为,IPO重启将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资金面影响,虽可能出现“打新”资金分流,但对市场整体冲击有限;二是市场估值影响,目前创业板估值高企,IPO重启后新股估值有望压低,会对老股估值形成压力。
当然,IPO重启也给市场带来了“打新”获利的机会。基金业人士表示,并不排斥打新股赚钱,但过去纯粹为了获取一二级市场差价而打新的策略难以再现,未来基金将更注重从真实价值与成长性研判出发,选择优质品种“打新”。
新股发行冲击有限
上周市场在蓝筹股带动下出现反弹,沪指重返2000点之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超级蓝筹“旱地拔葱”式地上涨,让不少市场人士猜测,这波行情或是为迎接IPO而启动的“铺路”行情。私募人士表示,回顾A股历史上IPO重启时市场的表现,短期都会出现一定冲击。目前A股处于底部区间,IPO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负面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本轮IPO重启的股票质量会更好,过去“打新”哄抬新股价格的行为也将受到抑制,新股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额的“三高”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对于IPO重启对市场的影响,信达澳银消费优选基金经理钱翔表示,在增加供给的同时,新股定价是否会显著低于或高于目前二级市场可比标的的估值水平,也许是未来需要持续跟踪的问题。对于投资者而言,筛选真正的成长股,赚取其业绩成长带来的收益就够了。
钱翔介绍,一直以来,基金公司对新股的价值研判类同于二级市场公司研判,并无太多差异。在定价方面,由于新股跟踪信息缺乏、流动性受限,一般会在评估公司潜在成长性基础上,参考二级市场可比标的估值给予一定的折让。IPO重启开闸后的首批企业,可能平均质地好于以往,或许蕴含不错的成长标的。
创业板恐高位承压
上周五创业板指数在创下1117.69点的年内新高后,出现了冲高回落的情况。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全部A股平均市盈率为11.45倍,而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则高达43.7倍。在创业板与主板估值进一步拉大的情况下,有市场人士认为,创业板的新高是IPO重启前“最后的疯狂”,IPO重启会对估值高企的创业板股票形成重大调整压力。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认为,创业板泡沫被刺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博傻”游戏已经进行到最后阶段。因此,投资策略上应保持中等偏低仓位,继续配置防御性强的公用事业、消费品和弱周期蓝筹股,以及能够穿越周期、能真正实现快速成长的新兴行业,规避强周期板块和泡沫化严重的创业板个股。
博时卓越品牌基金经理聂挺进表示,随着IPO重启开闸预期增强、中报窗口期临近,市场进入敏感时期,结构性机会与风险共存,7、8月份或仍将处于震荡变化区间,谨慎看待后市表现。市场中行业结构分化符合转型诉求,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将不断发展。传统行业若做好整合,有特色的创新公司存在非常大的机会。未来受政策支持、消费升级利好的行业也值得关注。
IPO重启不改房企融资现状
相比其他行业,房地产企业暂停A股IPO的时间更长。随着IPO重启的预期增强,有消息称房地产公司A股IPO也有望启动。然而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楼市调控已趋常态化,能缓解开发商资金压力的股权融资放开概率很小。与此同时,不少房企已经开始寻求境外融资途径,然而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房企境外上市也不顺利。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难以因IPO重启而有明显改善。
赴港上市难度增加
从2009年南国置业成为最后一只登陆A股的房地产企业至今,已有将近4年时间没有房企IPO。不少房地产企业已经放弃A股IPO的念头,转投其他资本市场。然而,由于这些未上市房企多数实力有限,这些中小房企在香港的上市之路也并不平坦。
在中小房企集中的深圳,多家开发商正在谋求在香港上市。包括星河地产、卓越地产、光耀集团、龙光地产在内的多家深圳一直在推进赴港上市进程。而佳兆业、花样年、莱蒙国际等已经成功在香港上市,深圳房企已经借助在香港市场募集的资金,有效补充了资金链。然而,在近年冲刺香港资本市场的深圳房企少有取得成功者,赴港上市对于中小房企而言已愈发困难。
今年6月,有报道称深圳房企龙光地产由于路演情况不理想,几乎没有投资者认购,可能被迫中止上市计划。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去年以来有两家房企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但当时的背景是美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如今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也开始引发境外投资者关注。加之这些冲刺H股的房地产公司多为中小房企,项目多位于二三线城市,加大了境外投资者的担忧。
房企融资成本升高
从目前的趋势看,未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将长期趋紧并无悬念。扩展融资渠道已经成为每个开发商都必须面对的课题。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企业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越来越少,直接融资获取的资金占比将越来越大。
房地产直接融资的具体方式主要有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基金和券商资管产品。近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高和资本联合展开的民间资本调研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直接融资已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占比由2004年的30%上升至2012年的40.5%,资金总额在8年间增长高达6.5倍。
不过,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家房地产人士都表示,由于前几年M2增速居高不下,目前社会上的存量资金依然充裕,加之近期楼市成交回暖,投资者对于投资房地产市场依然颇有兴趣。某房地产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估计目前房地产私募领域的资金已有2000亿左右,而这一行业2010年诞生以来几乎每年都实现了规模翻番。
但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这些资金的使用成本将明显高于传统融资渠道资金。与此同时,未来土地价格将继续保持上涨,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郑洞宇
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