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结构性存款突破11万亿元 “假结构”成整治重点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琼萍 编辑:吴芳 2019-05-22 09:25:06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琼萍)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19〕23号),首次提出排查结构性存款。此次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在银行理财逐渐告别“保本”之后,“假结构性存款”凭借高息揽储、变相刚兑的特点,一度成为商业银行的揽储利器。“本次出台的政策在市场预料之中。”业内预测,未来针对结构性存款的专门性监管政策也会逐步出台。“真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或有下行,当前存在的一些“假结构性存款”将受到严厉打击。

结构性存款突破11万亿元

“越来越多的客户咨询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和普通银行理财有什么区别?”某股份制银行三湘支行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过去十几年一直都有,但近年来,结构性存款凭借其高收益成为理财界的宠儿。

何为结构性存款?通俗来讲,结构性存款就是“定期存款+期权”,它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标的物挂钩,并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这种产品预期收益较高,客户要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2017年下半年,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促使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向净值化转型,原先标榜“保本”的刚性兑付被打破。一时之间,结构性存款被冠以“保本理财接替者”的名号,受到广大低风险偏好人群的青睐,其发行规模也迅速增长。

近几年来,结构性存款一直发行火热。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9.62万亿元,较2017年末的6.95万亿元增长2.66万亿元,增幅为38%。而在去年的巅峰时期,2018年8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曾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2万亿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总额达11.13万亿元,前四个月仍新增1.5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揽储压力是结构性存款走俏的主要原因。中金公司在研报中也指出,在银行存款增长总量不足,且旱涝不均的情况下,银行更需要有市场化利率的业务来吸收负债。目前结构性存款利率是唯一可以实现市场化利率的存款业务品种,从成本来看,结构性存款的负债成本目前已经接近银行理财的利率,大幅高于有上限指导的大额存单的利率。

“假结构”成为整治要点

此前,本报记者曾报道长沙地区部分银行借道监管“模糊地带”大推“假结构性存款”的现象。而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一现象在其他省份城市也屡见不鲜。今年以来,“假结构性存款”引发市场的热议和监管的关注。

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对于银行机构,要求从股权与公司治理、宏观政策执行等五个方面开展整治。其中,在理财业务方面的整治要点中提及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这是银保监会首次提出排查结构性存款。

“假结构性存款”到底“假”在何处?“之所以被吐槽‘假结构’是因为这类‘结构’并没有实现浮动收益的目的。”某国有银行一位资深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假结构性存款”的标的物的目标区间放得很宽,在投资期间内,标的物的浮动基本不可能会触及界限,因此投资者获得的将会是较高的那个预期收益率。以某股份制银行5万元起售的一款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为例,它在产品设置上挂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如果人民币对美元达到7,收益为4.8%;没达到7,收益为4.2%,但以目前的汇率来看,多在7以下徘徊,因此购买这项产品后,投资者收益基本稳定。

诸如此类“假结构性存款”看上去好像有风险,但其实风险是很低的,于投资者非常有利。简而言之,部分银行将“假结构性存款”变成了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变相实现了刚兑。“‘假结构’的风险不再由投资者来承担,而是转由银行来承担。”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假结构性存款”伴随结构性存款大规模增长,其风险也在不断积聚,等到有一天风险爆发,银行将面临不堪承受之重。

中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戴志锋认为,“假结构性存款”是利率市场化过渡期的产品,预计未来针对结构性存款还会有专门性的监管政策出台,引导商业银行向真结构性存款的方向过渡。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琼萍

编辑:吴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