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借壳上市,富士康闪电过会,中国存托凭证(CDR)呼之欲出……这个春天,“独角兽”成为中国股市万众瞩目的话题。
“独角兽”时代来临,中国股市将如何变局?面对估值之惑、“挤出”之忧,热潮之下是否需要“冷思考”?
CDR呼之欲出
证券监管部门最近表示,CDR将很快推出。作为解决两地法律及监管差异的有效措施,CDR是中国股市为迎接海外上市“独角兽”回归准备的特殊“礼物”。
毫无疑问,“独角兽”是这个春天中国股市万众瞩目的话题。
2月28日,以私有化方式“告别”纽交所的知名互联网安全服务和产品提供商360通过借壳方式正式回归A股,挂牌首日以逾4000亿元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
3月8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通过,仅用36天创造了从递交申请到过会的IPO新纪录。
3月12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更新招股说明书,称2017年已跃居动力电池领域全球第一,高调宣示其“独角兽”身份。
最近,百度、腾讯、京东、网易、搜狗等海外上市中概股的掌门人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回A”意愿。据悉,曾创下全球资本市场历史上科技股IPO“之最”的阿里巴巴,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其A股上市计划。
对此,监管部门表示负责“把路修好”。而呼之欲出的CDR,显然是“修路”行动的重要一步。
交易所层面也作好了铺路的准备。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期表示,将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加强加快优质上市资源培育,突出对BATJ类、“独角兽”企业的上市服务。深圳证券交易所则明确表示,要为“独角兽”开辟“绿色通道”。
A股如何变局?
“独角兽”时代来临,中国股市将如何变局?
“独角兽”之所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与A股屡遭优质上市资源流失之痛密切相关。
除了冗长的上市周期和无法逾越的净利润等IPO“硬指标”,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与《公司法》确立的“同股同权”原则格格不入,也令以BATJ等中国新经济领域代表性企业无奈“出走”。
继360完成私有化、拆除VIE架构并成功在上交所挂牌之后,CDR的渐行渐近,将为更多“独角兽”铺平回归道路,从而改变多年来令人尴尬的“墙内开花墙外香”格局,令本土投资者得以通过A股市场共享“独角兽”们的发展成果。
近期A股市场“独角兽概念股”屡获追捧,也让人们对未来市场热点和资金流向变化浮想联翩。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属性。”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滕印表示,在强调加大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的背景下,“独角兽”回归不仅是成为当前市场的主要热点,也将是贯穿2018年的最大看点。
事实上,除了已在海外上市的BATJ,还有更多尚未登陆资本市场的“独角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未来的A股,将崛起一个代表中国新经济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军团”。而在滕印等业内人士看来,拥有行业领先地位和定价权的“独角兽”陆续登陆A股,势必引发市场资金重新选择的过程。
业内呼吁勿盲目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资本市场拥抱新经济点赞的同时,一些专家也表示,应更理性地看待“独角兽”回归。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很多“独角兽”已经过了快速成长期,且伴随境外股市高涨,其股价很高,投资者分享其成长红利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中概股回归后成长性难以为继,在A股并非没有前车之鉴。2015年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此后市值一度高达1550亿元。如今这一指标已大幅“缩水”至650亿元附近。
滕印也提醒,对于预期中的“独角兽”行情,投资者不能盲目追捧,而需冷静观察,判断其估值与成长性是否匹配。
另一重担忧来自于“挤出效应”。创下IPO“最快”纪录的富士康拟募资总额高达272亿元,相当于2017年A股IPO募资总额的一成多。宁德时代逾131亿元的融资计划,约等于2017年IPO平均募资额的25倍。
多位业界人士表示,若“独角兽”批量回归,势必导致有限的上市资源被挤占。更多中小型企业将因此无缘A股,而它们之中,极有可能包括了未来的“独角兽”。
而在存量博弈的市场中,追逐新热点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令一批堪称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优质蓝筹股遭遇“错杀”。
此外,即报即审、绿色通道等“特殊待遇”,也被部分业界人士质疑有违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
管清友建议,在稳步推进“独角兽”回归方面,沪深交易所可设计单独通道,但必须采用全新的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呼吁考虑设立第三家交易所,按照注册制、新交易制度和企业化来设计,用增量改革倒逼存量;针对“独角兽”回归和快速IPO,要强化投资者教育,在揭示投资机会的同时提示投资风险。
知名财经评论员皮海洲则表示,在迎接“独角兽”们的同时,A股市场更应扮演好独角兽“孵化器”的角色。这将是对实体经济的最好支持,也是给予投资者最大的投资回报。
热潮之下,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参与者,还需冷静思考、仔细权衡。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潘清
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