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7年前10月保费收入3.2万亿 21项政策法规发布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但慧芳 编辑:罗荣 2018-01-02 10:04:59
时刻新闻
—分享—

  在2017年最后的一个开门红分享会里,湖北某保险中介公司负责人用了“春天”二字来为主题定调。

  “相比于2016年快速膨胀的‘万能险’保费规模,2017年的保险保费构成更为合规、合理,‘保险姓保’在2017年的保险行业得以贯彻。”多位保险行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保险业监管政策相继出台,险企重新定义“保险姓保”。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保监会公开发布了21项政策法规,其中规范性文件多达16个。公开披露的征求意见稿有15份。

  2017年,保监会公开披露37份监管函,比2016年的16份同比增加了125%。保监会开出了47张罚单,各地保监局出具了860张罚单,总计907张罚单,罚没金额超过1.1亿元。

  但规范之中,保险业却依然保持显眼的发展增速。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近期一次论坛上表示,2017年1-10月,中国保费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是,中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6%、53%,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大而不强、广而不深,依旧是保险业留给2018年的挑战性命题。

  2017年前10月保费

  3.2万亿超2016年全年

  “2018年肯定是看好保险业的蓬勃发展势头,继续坚持为客户带来好的保险产品和优质的保险服务,特别是保障性保险产品。”2017年12月底,一位从业近20年、旗下带领180人团队的资深保险代理人对长江商报记者总结说。

  这位保险界“老兵”正代表众多保险行业人士的新年心声。或许2017年,保险人有着众多坎坷与曲折,但保险行业整体的红火发展势头令人期待。

  目前可查的前10月保险业运行数据显示,2017年前10月保险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388.77亿元,同比增长19.91%。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589.65亿元,同比增长14.37%;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961.14亿元,同比增长13.43%;产险业务中,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484.50亿元,同比增长9.08%;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31.63亿元,同比增长15.73%。

  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815.63亿元,同比增长26.18%;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842.09亿元,同比增长5.33%;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69.92亿元,同比增长20.25%。

  从数据来看,2017年前10月保费规模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0959.10亿元;在保费增速上,虽然相比2016年同比增长27.50%的高增速水平出现一定的增速下降趋势,但仍然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维持20%左右的增速水平。

  具体龙头公司来看,前10个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合计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21.37%。

  其中,中国平安前10个月原保费收入5120.4亿元,同比增长30.44%。中国人寿前10个月原保费收入4696亿元,同比增长18.98%。中国太保前10个月原保费收入2480.6亿元,同比增长21.20%;新华保险前10个月原保费收入982亿元,去年同期为1021.5亿元,同比增长-3.87%。在寿险公司中,安邦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寿险等均超过新华人寿保费收入。

  从衡量保险业发展情况及成熟程度的全国保险深度和密度来看,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6%、53%,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多位保险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强调,中国保险的深度和密度的不足,是保险人看好保险业未来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体量来说中国保险业已经很庞大,但从个人人均水平来看,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还较不匹配、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

  严监管齐下 让保险行业回归本源

  在备战2018年开门红之际,“134号文”给保险业带来的改变表现明显。

  “新政策下,‘开门红’理财险不再有往年‘即缴即返’的‘噱头’,开始注重保障功能,现在五年以后返还已经是行业共识。”一位保险销售人士此前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所谓134号文,即为2017年5月12日,保监会下发的人身险【2017】134号文件——《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明确并强调开发设计保险产品的要求:就人身险产品开发设计提出了万能险、投连险不得作为附加险;年金产品生存金返还需于保单生效5年之后且比例不超过已交保费的20%。保险产品定名、产品说明书以及相关产品宣传材料中不得包含“理财”“投资计划”等表述。

  134号文件,对人身险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被称作“史上最严新规”,引发了整个保险市场震动,文件于10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

  该文件落地之前,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触及134号文监管警戒线的快速返还型产品一直是各大保险机构“开门红”的主力产品。由于能迅速给付生存保险金,为消费者带来快速的现金返还,这类“快返”型产品一直备受市场青睐,也曾是各人身保险公司拉拢客源、大规模赚取保费的“撒手锏”。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万峰曾直言,2016年,快速短期返还型的年金类保险产品占到公司新单保费的84%。坦率地讲,新监管文件对公司有一定的影响。但134号文有利于公司续期保费的推动、价值的体现,从长远的角度看,有利于新华保险乃至整个保险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保险本就应该‘先保障后理财’,而不是博取短期利益回报。”一位资深保险专家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2015年以来的‘追规模’发展思路,让保险业金融风险不断扩大,2017年多项政策均是降低行业风险,让保险行业回归本源。”

  保险业“严监管”规范在2017年迎来集中之势。不完全统计显示,2017年保监会公开发布了21项政策法规,其中规范性文件多达16个,公开披露的征求意见稿有15份,涉及人身险、车险、信用保证保险、互联网保险等多个业务领域,同时规范了公司治理、股权合规、关联交易、销售展业等多个公司发展方面。

  金融科技推陈出新

  保险科技第一股港股上市

  在保险行业老牌险企忙着应对“严监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之余,2017年令人不可忽视的还有新兴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在资本市场的“新突破”:首家保险科技第一股众安保险登陆港股市场。这对保险行业的金融科技创新来说,令人振奋。

  2017年9月28日,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众安在线”)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股票代码6060,开盘价69港元,与发行价59.7港元相比,股价大涨15.6%。截至2017年12月29日,众安保险股价在69.30港元每股的价位。

  媒体报道称,2017年9月28日那一天,不同于西装加领带的金融业“高管套路”,包括众安在线CEO陈劲在内的众安高管现身港交所。他们整齐划一,不系领带、身着印有“做有温度的保险”字样的黑色T恤。

  这是互联网保险的一个“缩影”。无论传统保险行业态度如何,“金融科技”无疑是今年保险业的热词。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2017年12月末,仅2017年,已有193家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公司披露互联网保险信息(包括机构信息和产品信息等),是2016年43家披露互联网保险信息的4倍多。

  手机展业、一键购买、程序投保、微信理赔……保险业在互联网科技上的革新正越来越深。

  有科技金融调研报告指出,在互联网推动消费金融转型,保险科技开启万亿蓝海,进入实质性红利期,据权威预测,到2020年,互联网保险行业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到1.75万亿。

  行业人士认为,金融科技行业作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出口,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控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7年,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并引领行业深度变革。

  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近期指出,随着新技术向保险业的不断渗透,包括产品设计、定价、销售、理赔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保险生产环节都在被重塑。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提升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定价、管理能力,使保障对象从健康人群扩展到高风险人群,使保障形式从事后的经济补偿向事前的风险预防和防灾减损转变,使不可保风险变为了可保风险,进一步提升了保险对风险的覆盖,真正体现了保险作为经济社会风险管理手段的功能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但慧芳

编辑:罗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