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拓宽可期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编辑:吴芳 2017-08-03 08:59:11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期乐视曝出的信贷风险对于银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各家银行都在密切关注一些前期融资比较激进的民企的信用风险。”某国有大行人士如是说。

  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银行业不良风险总体可控,但尚难言不良拐点已至,尤其是部分杠杆率过高的民企未来可能出现信用风险,值得银行业警惕。同时,今年商业银行的关注类和逾期类贷款将带来资产质量下行压力。

  不良资产反弹压力仍大

  银监会日前召开的2017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强调,当前银行业风险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良资产反弹压力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受宏观经济阶段性回稳等利好因素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将进一步缓解,但目前仍难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见底,尤其是近两年部分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质量问题而导致外部评级下调。

  专家认为,中小银行与地方经济的相关性较高,因此银行管理层要积极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合理规避风险。产能集中、产业结构较落后地区的中小银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持续推进,其不良贷款率仍面临大幅攀升的可能。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今年商业银行较高的关注类和逾期类贷款将带来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这两类贷款的变动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状况。一季度,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77%,仍处于不低的位置。从主要上市银行情况看,去年末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34.94%,为近年来最高值,表明关注类贷款有加速下迁为不良贷款的迹象。此外,去年末主要上市银行逾期贷款占比为2.77%,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之间的差额虽然有所减少,但仍达5305亿元,且逾期贷款的增加速度仍高于不良贷款增加的速度。这些数据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风险未完全暴露,未来关注类和逾期贷款将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压力。

  东方资产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3-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会缓慢上升,25.3%的受访者认为会缓慢下降,19%的受访者认为会基本稳定,11.8%的受访者认为会加速上升,0.9%的受访者认为会加速下降。其中,资管公司受访者较悲观,认为缓慢上升和加速上升的占比合计达60.9%,认为加速下降的为零。

  紧盯“雷区”

  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北京某支行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尽管今年新增不良贷款没有明显变化,但接连有大型民营企业曝出风险,整个银行业都不敢放松警惕。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采访时发现,小微企业、“两高一剩”等行业仍是不良贷款的主要增长点,尤其是制造类、批发零售类、资源类等周期行业的小微型企业风险管控压力不小。

  东方资产调查报告显示,53.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是制造业,21.8%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来源是房地产行业,17.6%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来源是批发零售业,5.1%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来源是采矿业,1.9%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来源是建筑业,0.5%的受访者认为来源是农林牧渔业。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预计,在接下来的去产能、去杠杆过程中,仍会有一些信用风险暴露,对不良资产反弹、债券违约风险等仍需要高度重视。未来某些“僵尸企业”肯定会退出市场,这可能导致新的信贷损失。钢铁、水泥、建材、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违约风险也将有所增加。

  拓宽处置渠道

  银监会最新表态称,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力度。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于不良资产的多元化处置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信号,预计未来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处置渠道的探索将有新的突破。此前,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进一步扩大,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入围第二批试点名单,发行机构更加多元化。

  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王立鹏指出,资产证券化不但可以丰富目前市场上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提升市场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资产证券化拓展了不良资产的买方,将相关证券出售范围扩大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合格投资者,有助于优化目前不良贷款买方市场的状况,从而提高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水平。

  连平建议,继续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引导商业银行加快化解不良贷款。扩大不良贷款证券化、批量转让和债转股等新型处置模式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在盈利状况允许的前提下,通过简化核销要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调整拨备要求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动用更多的财务资源处置不良贷款。同时,适度扩大债转股应用的领域和参与债转股试点机构的范围,尝试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应用。除大型银行外,可以再增加一批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参与债转股试点,帮助银行降低潜在风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