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股1500亿IPO募资去哪儿了?买楼买理财成风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小菲 编辑:吴芳 2017-01-17 09:18:39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网财经1月17日讯(记者 刘小菲)伴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市场资金无心恋战。沪指连续多日维持震荡整理,曾经一路高歌猛进冲上4000点的创业板指呈现出明显的“降温”迹象。截至1月16日收盘,创业板指连续八天下跌,盘中一度跌逾6%失守1800点整数关口。

  对于创业板指连续下挫的原因,西南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货币收紧导致系统性机会缺失以外,新股的高速发行也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IPO提速 2016年227只新股上市融资1500亿元

  自2016年以来,A股IPO明显提速。尤其从11月份开始,证监会原本每月两次批文的节奏,变成了每周批一次。

  据中国网财经记者统计,2016年证监会共下发25批IPO批文,核准了27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筹资总额约1700亿元。从上市企业规模来说,2016年共有227只新股上市,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3.7%;首发实际募集资金1496.08亿元,同比下滑4.7%。其中上市募集资金超过百亿元的只有上海银行一家,达106.7亿元。

  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2016年新股募资金额在A股历史上排名第六,募资最高值出现在了2010年,募资金额高达4885.14亿元。进入2017年,A股市场IPO持续提速,短短9个交易日内A股新增27家上市公司,募资金额近150亿元。

  据普华永道预测,2017年全年A股IPO企业数量可能达到320家-350家左右,融资总金额达2200亿元-2500亿元。不过,上述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的西南证券投行人士认为,虽然IPO发行与二级市场行情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如果市场持续下跌,不排除证监会放缓发行速度的可能。

  中国网财经记者还注意到,在IPO融资规模凶猛扩张的同时,A股市场的再融资也持续膨胀。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A股增发募资总额达到1.68万亿,加上配股募集来的172.58亿元,A股2016年再融资金额1.7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多家公司使用募资“买房” 上市动机引质疑

  如果按照IPO、增发、配股来计算,2016年A股市场的融资金额接近2万亿元,有投资者不仅提出疑问:上市公司这一年的巨额融资到底流向了何方?更有股民质疑IPO发行引导资金“脱虚入实”,成为一部分人圈钱套现的工具。

  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2016年以来的200多首发企业募资投向发现,有超过20%的公司在资金用途里都有“相关园区建设项目”这一项。以今年1月4日上市的网游公司吉比特为例,其IPO募集来的9.87亿资金,除了用于网络游戏系列产品升级及开发建设等项目外,还有3.2亿元资金用于厦门吉比特集美园区项目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吉比特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6亿元、3.22亿元、3亿元和5.7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1.93亿元、1.74亿元和3.37亿元,货币资金为2.2亿元、3.4亿元、4.5亿元和6.5亿元,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9.94%、93.02%、93.55%和68.96%。此外,吉比特还在2011至2013期间连续进行了三笔分红,累积资本支出高达5.93亿元。

  面对吉比特如此充沛的现金流,有业内人士指出:“其实该公司没有上市的必要。”该人士认为,吉比特计划投入3.2亿元募资来买楼,但公司前些年的盈利累积其实足以支持其买楼,但它却用于分红,上市动机还是让人觉得有些怀疑。”

  另外,5月份上市的久之洋也计划投入近5亿元募资进行激光产业园建设,华舟应急拟投入5.6亿元投入应急交通装备赤壁产业园项目,名家汇、裕同科技、生物股份等公司的首发募资投向里也均有与房地产有关的产业园建设项目。

  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在完成上市后改变募资用途的,比如创业板上市公司新宁物流。2016年1月份,新宁物流发布公告称,为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子公司斥资7700多万元购买广州绿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绿地鑫融广场项目的部分商品房;同银信科技则使用1952万元超募资金在厦门购买了鹭江道上的4套“海景房”外加一个价值53万元的地下车位,理由是“满足厦门分公司日益增长的办公空间需求,创造稳定的经营环境,同时又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增加客户对公司的认可度”。

  利用募资买理财成风 桂发祥等用来“还债”

  除了“炒房”,使用募资偿还贷款的上市公司的不在少数,2016年11月份上市的桂发祥就是其中一员。招股书显示,桂发祥本次IPO募资共5.74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偿还中信银行天津分行贷款;连续三次“闯关”才成功的白云电器,IPO募集资金不超过11.7亿元,其中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的资金为5亿元;国泰集团、海天精工、景旺电子、和邦生物、全筑股份、喜临门等其他近20家首发公司也均表示使用募资来还债。

  除此以外,上市公司利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也蔚然成风。统计显示,2016年共有764家上市公司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合计金额7540亿元,其中有超过一般的资金来源是来源于IPO或者定向增发的闲置募资。比如2016年8月份上市的哈森股份,使用闲置募集资金8000万元,分别向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江苏省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商务城支行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

  有业内人士指出,公司上市融资后募集的资金没有用于投入公司运作,推进公司业绩增长,而是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并不值得提倡;更有私募人士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这是一种打政策擦边球的行为,监管以后肯定会严格规范募投去向。”

  2016年6月17日,证监会曾以监管问答形式、对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做出政策调整。按新规要求,募集配套资金不能用于补充上市公司和标的资产流动资金、偿还银行债务。“监管不断加码的最终意图仍是提升上市公司真实业绩。”上述西南证券投行人士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防止圈钱,把钱用在刀刃上才是重点。”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小菲

编辑:吴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