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碎银两越来越多 央行要求专账存管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登辉 编辑:吴芳 2017-01-16 08:48:59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钱包里的零钱、抢来的“红包”钱、支付宝账户里的余额、各种购物卡里的钱、网购下单后支付的钱……你知道吗?这些“钱”其实是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名义存在了银行里,被称为“客户备付金”。

  随着电商的发展,这些“客户备付金”的规模呈几何数字增长。截至2016年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不断扩大的规模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近日央行发布新规,要求支付机构将部分客户备付金交存至人民银行的专用存款账户,最终要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其目的正是在于防止支付机构私自挪用。

  A 支付机构的巨额资金池

  电商刚刚起步时,为了解决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信任问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运而生。在操作过程中,交易资金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停留一段时间,买卖双方确认无误后,资金才会转至卖方的账户,随着交易频率和金额的不断扩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形成了自己的“资金池”。

  此外还有发行预付卡的支付机构,由于消费者需要先给钱、再消费,所以也可以形成“资金池”。这些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下来的钱,和消费者预付的钱,都是“客户备付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备付金虽然也是放在银行,但这些钱和存款可不一样。备付金的账户是开在支付机构名下,受支付机构支配,不受存款保险制度保障。表面上,我们在支配自己钱的去向,实际上发布指令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

  B 挪用、占用备付金引发风险

  成了暴发户后,个别支付机构就打起了“小算盘”,拿消费者的备付金去购买理财产品或其他高风险的投资,比如股市。而这数千亿的资金一旦违规“入市”,就有可能像险资一样引发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使风险跨市场传染。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如果支付机构私自挪用、占用备付金,却又无法填上“窟窿”,那真正“背锅”的就是那些备付金的所有者,也就是普通百姓。

  国内就曾发生过这样的风险事件。记者了解到,2012年6月某公司获得了预付卡牌照,面向各企事业单位、个人发行预付费卡,可以在数百家百货、超市、健身、餐饮、娱乐、旅游等日常生活消费场所刷卡消费。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该卡多次被爆出商户拒绝受理的情况,并逐渐扩大到所有的特约商户都无法再受理该卡,导致持卡人面临“无商户可刷卡,卡片无法继续使用”的情况,维权用户款项达数百万元。

  近日人民银行对这家问题严重的支付机构进行了曝光,指出该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备付金2363.56万元,备付金资金缺口达2355.32万元。

  C 新规加速支付机构优胜劣汰

  目前,国内外监管机构对于备付金大都采取存管制度,让第三方机构把客户的钱放到监管认可的银行专户上,并和支付机构自有资金分开,以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此次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就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客户备付金账户应开立在人民银行或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不向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放在支付机构的钱将被逐步集中到央行或央行认可的某家银行,且支付机构不能再利用我们的钱获得利息收入。

  “不付息”对于支付机构的竞争格局也将带来影响。数据显示,备付金利息收入占支付行业营业收入的9%、预付卡行业收入的22%。央行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央行或商业银行不向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防止支付机构以“吃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理顺支付机构业务发展激励机制,引导其回归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财富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