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每个县改制组建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设立一家村镇银行——
“一县两行”,重构县域金融版图
湖南金融和县域经济“补短板”,“一县两行”建设成为破题之举。
农商行、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服务三农,能够有效增加对县域经济的信贷供给。从实践看,“一县两行”作用明显,而且越是欠发达县域作用越突出。至今年6月末,除长沙地区外的农商行中,有37家在当地贷款份额超过40%;除长沙地区外的村镇银行中,有20家在当地贷款份额超过5%,最高的达到14%。
湖南银监局局长李赛辉表示,如果通过持续建设“一县两行”,将“两行”在县域的市场份额提高到5成甚至6成,促使“当地的钱留在当地”、“当地的资金用在当地”,我省“三农”、小微企业乃至整个县域的金融服务将出现根本性改观。
先行先试,
一批县市尝到“甜头”
2011年,郴州宜章县在省内率先实现“一县两行”,由宜章农信社改制为宜章农商行,长沙银行控股发起设立宜章长行村镇银行。
而此前的宜章,一度面临资金流出难题:大银行“不愿贷”,2009年末数据显示,国有大型银行各项存款36.7亿元,各项贷款仅5.6亿元;立足当地的农信社却“自顾不暇”,因为存量金融风险,若靠自身积累消化历史包袱至少需要54年。
从2011年至今,宜章县的金融生态变化明显。宜章“两行”作为独立法人,通过扎根县域、发展锁定、资金锁定,5年来累计新增存款38.14亿元,新增贷款25.53亿元,分别占同期全县存贷款净增额的52.16%和52.49%,并推动县域存贷比上升15.5个百分点。
对宜章县来说,卸掉了历史包袱,更收获两只“现金牛”。去年宜章“两行”缴纳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的4.37%,宜章农商行更是成长为当地第二纳税大户。
宜章县尝到“甜头”,其他县也不甘落后。
至今年6月末,我省已开业农商行79家,并有33家村镇银行开业;已实现“一县两行”的县(市)共32个。
立足省情,
“一县两行”构想开全国先河
在全省“十二五”社会融资总量中,以银行业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比超过3/4,是我省经济的最主要融资渠道和资金提供者。
资本是流动的,更是逐利的。全国性银行更钟爱中心城市、大中型企业和大项目,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相对不足。数据显示,目前我省的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的存、贷款已分别占到全省的59.2%和71%。
在县域,则面临着存款-贷款转化率低、资金外流多、缺乏强有力金融支撑等问题。湖南银监局开始系统思考:不能再局限于单点、单项、单线式服务方式,必须谋划以金融资源为核心带动其他资源整合统筹的发展战略;既要抑制资金外流,提高县域存款-贷款转化率,也要完善有利于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二者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决不能有所偏废。
以村镇银行为例,作为中国银监会近些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准入政策,在农信社、邮政储蓄两种金融主体之外允许设立的新型银行机构,“鲶鱼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我省也于2012年开始全面推动新一轮农信社改革,逐步消化历史包袱和风险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湖南银监局于2014年全面提出建设“一县两行”,在全国银行监管系统中首开先河。
此举不减少大型银行对县域的贷款额度,通过存款向“两行”的分流,有效增加“两行”资金实力,从而提增信贷总量。而突出“两行”的法人导向,并形成有益竞争,促使“当地的钱留在当地”、“当地的资金用在当地”,也是增加县域信贷供给的当务之急和长久之计。
潜力无限,
吸引各路资本“掘金”县域
“一县两行”构想的提出,让一些金融机构备受鼓舞、加速布局。
浏阳农商银行近些年发展壮大,已经在省内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其江西新余渝水和湖南安化两家村镇银行业务稳健发展,并已顺利开设分支机构。
浏阳农商银行董事长罗成林告诉记者,顶层设计已定,当前控股设立村镇银行,更要抓紧形成规模效应。该行在湘潭县和冷水江市新设的两家村镇银行正在试营业,在津市、桃源、邵东、新邵的第二批4家村镇银行已启动筹建。
在浏阳市,浏阳江淮村镇银行积极推动网点下沉,打算在乡镇精耕细作。该行行长胡祖越介绍,自去年5月开业以来,仅半年时间就启动了支行建设,今年更是计划批量开业5家乡镇支行。浏阳江淮村镇银行,由安徽桐城农村商业银行来湘控股设立,吸纳了浏阳一批企业法人和自然人作为发起人持股。
湖南银监局此次下发的《2016年湖南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确保今年基本完成全省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支持批量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和增资扩股,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
湖南银监局透露,我省又有20个村镇银行的规划获中国银监会备案回复,目前正在抓紧筹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淦璋 实习生 彭琳
编辑: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