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方向与希望的目标矛盾,是导致央行越来越累的关键所在。比如,不断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利率市场、资本管制,这其中有着很大的矛盾。第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央行对利率的控制力相对减低,加上大规模金融空转的搅局,使得终端贷款利率水平难以控制;第二,利率如果控制不住,人民币汇率就很难控制,如果利率和汇率控制不好,资本项目开放就会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的流入流出,就会对中国金融市场构成冲击。
如何找到均衡点?均衡点根本不存在。这已经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经济体的多次金融危机所证实。尤其是在全球性货币泡沫、热钱泡沫越发严重的今天,试图为上述矛盾找到平衡点,没有可能。
在货币热钱充斥世界,国际金融市场“失衡”严重,国际资本争夺剧烈的前提下,我们可能找不到“均衡点”。不用说中长期,就是短期均衡都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因为“汇制改革”而寻求“对外平衡”的努力太过积极,从而使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内需的拉动缺少有效的手段,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财政政策。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尚可对付,时间长了问题巨大。因为,它会使中国经济主动性(内生性)增长动力越发不足。尤其是现在,如果我们过度追求“汇率稳定”,那势必会束缚利率手段,甚至会使内需更加疲弱。所以,应当允许人民币汇率在稳定的前提下,有序贬值。
为什么我们有办法用10年的时间让人民币慢慢升值,而没有办法让人民币缓慢而适度地贬值?为了中国经济真正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了中国经济长治久安,我们必须设法破解当下的困局,释放货币政策的效率。我们现在不破解,未来只会越走越难,越走越无奈。
如何破解?还是那句老话。依据国内的经济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以维护国内经济的安全、金融稳定为主导,因势利导地全面检讨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同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运行机制。为此,我们首先要让金融“慢下来”,让金融效率适度、适中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节奏,而不是“抽象地”去追求金融效率。
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方面,央行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预警、识别和处置机制,注重稳定金融市场预期,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方面,我们过去总是事后发现、事后监管,但那时市场已经出现重大困难,显得十分被动。所以,“扎实推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一定要从当代市场的技术发展趋势出发,用“程序化监管”破解“程序化交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钮文新
编辑:吴芳 实习生:刘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