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钱,暂时没有出问题,之前的收益给付也如期足额,是否就可高枕无忧?近年来,民间投融资快速发展,不少人将此作为家中闲钱的投资渠道。然而,年初以来各省市爆发的投资担保公司骗局,担保圈资金链断裂问题频频暴露。事实上,各种变相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事件,并不只是存在新闻里,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日前,本报记者接到多位读者爆料,称非融资性投资担保公司以及代人投资的方式存在骗局,称自己的血汗钱被悄然吞噬。这些鲜活的事件,也给参与民间借贷及投资的市民敲响了警钟。
80后投资人 钱才投一天公司就关门
11月20日晚间,长沙某非融资性投资担保公司的数名投资者收到公司短信,称“公司现在出现状况,请速来公司商议”。连夜,在长沙某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的80后吴贝(化名)马上赶了过去,发现大量投资者同样在为本金追回焦虑。原来,公司法人已向公安机关自首,公司及分公司都已关门。
随后,吴贝将此事爆料给了本报96333热线。记者联系到吴贝,获知他去年投了5万元在这家公司,收益本金都如期兑付了。今年到期后,上周他又追加了1万元,期限6个月。按照约定,他每月可获得红利1.25%。他给记者出示的借款协议和承诺函显示,其协议签订日期为11月18日。
“没想到这次,协议刚签了1天,公司就出事了。”吴贝手中的借据显示,资金是河南省一家建材公司借走的,担保方为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他告诉记者,这笔钱本是学费,他正在考研,一点闲钱没什么好的途径来投资,就投了这种投资担保公司。他也了解过这家公司注册金有6000万元,以为资金实力雄厚,没想到这么靠不住。
市民吐槽 为4万元利息丢30万元本金
无独有偶。3年前,黎畅老公的朋友推荐了一个“靠谱”的投资渠道。因为是熟人,关系很铁,黎畅将10万元转给了熟人,投向某银行的理财,“年收益率高达10%”。此后,黎畅夫妇既没有拿到产品认购合同或协议,也没有直接找过银行咨询这款产品。
由于每个月能够按期付收益,还去募资人经营的茶楼吃过饭,黎畅夫妇后来又追加了20万元。至今,累计获得了4万多元的收益。然而,就在上周,黎畅被告知投资失败了,借钱的老板已经向公安局自首,承认是假冒的银行名义来募集闲散资金放贷。此时,黎畅才意识到,为了这4万多元收益,代价竟然是自己30万元本金的有去无回。
“托人问才知道,那个人自首前,将名下的茶楼已经转让了,名下的豪车和房产也早已在银行办理了质押,无法清偿。3年多了,我们都按时拿到了返还的收益,不像是骗子。”黎畅日前找到记者,称查到骗子自首前已经将财产做了转移,资金追回恐怕无望。
专家提醒
投资者请收集有效证据报案
吴贝和黎畅的遭遇类似,东窗事发前的“按期给付收益”,让他们坚定了继续投资甚至是追加投资的信念。
对此,长沙市“打非处非”工作人员指出,各种非法集资活动大多之前承诺付息,辅以嘘寒问暖,提供免费午餐和农家乐等,让投资者相信其前景。但一段时间后,由于经营不善或者不法分子侵吞、挥霍及转移资产等,导致了破产、跑路及失联事件。综合看来,诸多的非法集资案件损失挽回率偏低,一些投资人甚至血本无归。
打非人士特别提醒,市民不可相信“低投入+高收益”的许诺。“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工商营业执照,并不意味着其并不具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资质。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与投资者签署的所谓借款合同,实际上就是以签订合同方式吸收存款,以担保方式发放贷款,达到非法放贷非法经营的目的。提醒投资者,要擦亮眼睛,查看其工商注册营业执照,若发现其超范围经营,请投资者积极举报。”该人士建议,像吴贝和黎畅这类已经遭遇损失的投资者,可持协议、合同、转账付款凭证等,以及宣传短信、广告截图等有效证据,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