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宝宝”的高收益神话正在逐步破灭,年化收益率纷纷逼近“破4”,而银行“宝宝”多数还游走在5%附近。互联网“宝宝”会被银行“宝宝”终结吗?
互联网“宝宝”收益逼近4%
回看余额宝这一年多的收益走势图可见,收益下滑成为互联网“宝宝”的主基调。
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年初最高点6.7630%,一路下跌,截至7月15日,已跌至4.1810%。与年初相比,收益率大幅缩水近四成,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3%的利率相比,差距差不多也就1个百分点。
其他互联网“宝宝”,也是跌声一片。
银行类“宝宝”全面赶超
就在互联网“宝宝”上下一片哀声之时,又遭到银行类“宝宝”的围剿。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银行推出了自己的“宝”类产品,据记者统计,目前推出“宝宝”的银行已达到了11家,并开始展现出后发制人之势,收益率基本都是游走在5%左右。
从“宝宝”设置上来看,余额宝最低转入金额只需要1元,而新近推出的银行类“宝宝”首次认购、申购的最低门槛为0.01元,门槛更低。
从赎回时间上来看,余额宝累计转出金额大于5万元时,可能需要两个工作日,而薪金宝等银行类“宝宝”却可以实时取款。
观察
银行类“宝宝”何以反超
无论是互联网“宝宝”,还是银行类“宝宝”,它们都属于货币基金范畴,为什么收益率却出现这么大的差异?
中行湖南分行金融专家陈国佳表示,从主要投向来看,货币基金大部分投向银行同业存款,以获取收益。去年银行出现“钱荒”,银行不得不花大本钱引进互联网“宝宝”的同业资金,互联网“宝宝”的收益率也就水涨船高了。然而,去年的“钱荒”现象今年并没有出现,银行业内更倾向于先吸取同为银行类“宝宝”资金,从而出现了银行类“宝宝”的收益率高于互联网“宝宝”收益率的现象。
有专家也表示,货币基金此前和商业银行签订的协议存款都遵循“两率一致”,即基金公司从银行提前支取协议存款,却仍享受约定的利率水平。这一特殊的利率优惠日前也被央行要求执行提前支取罚息,占协存比重更大的互联网“宝宝”收益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出现了明显下滑。相比之下,银行类“宝宝”则受影响较小。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梁兴 实习生 陈天赐 林智文 李奕奕
编辑:吴芳